•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2 10:04:10 股吧网页版
借非虚构作品《要有光》谈青少年心理健康 作家梁鸿: 让爱与孩子的需求同频
来源:楚天都市报

(本版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徐颖通讯员谢宁余嫚雪

  2025年11月15日,知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做客长江讲坛,在湖北省图书馆长江报告厅,主讲分享“描摹生活的真实,从非虚构写作谈起”。

  《要有光》是非虚构代表作家梁鸿继“梁庄三部曲”之后,沉淀5年,又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非虚构作品。梁鸿把写作对象投向那些被困住的少年——因为情绪问题而失学、休学在家的孩子以及在退学和抑郁边缘挣扎的孩子。她用了三年时间,足迹遍布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和农村,走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沉浸式采访孩子、父母、教师、医生与心理咨询师,记录他们真实的声音,试图呈现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图景。

  在讲座开始之前,她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谈及新书时坦言,最初关注该议题源于自身育儿经历,“因为我也是一个母亲”。

  将当下孩子与上一代人对比,是危险的误区

  梁鸿指出,青少年面临的困扰并非单纯的“青春期叛逆”,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家庭、社会机制以及思维惯性问题。

  “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孩子却在情绪上受压抑,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这值得我们反思。”她表示,她将这些思考融入新书中,但拒绝用“1、2、3”式的简单归因与统一解决方案来呈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该书更侧重勾勒问题的复杂性,挖掘家庭系统与社会环境中那些“习焉不察的惯性”——正是这些惯性,让家长对孩子的爱与孩子的真实需求擦肩而过。

  在她看来,这种“惯性”体现在诸多日常场景中。比如孩子从早到晚处于学业疲惫状态,家长却常以“要考好大学”为由忽视其身心负担;当孩子累到不想写作业时,家长能不能理解。很多家长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受社会惯性与自身思维惯性的裹挟。

  她特别指出,将当下孩子的成长经历与上一代人对比,是一种“危险的误区”。“我们那代人成长于缺吃少穿的多子女家庭,最大目标是解决温饱;而现在的孩子身处完全不同的生活空间与文明空间,面临的是学业竞争、情感孤独等全新挑战,两者没有可比性。”

  梁鸿教授表示,新书不追求提供普适性的“解决方案”——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成长状态各异,若出现具体心理问题,需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专家介入。她希望通过文字,让更多家长觉醒,在家庭空间内重新思考“爱的方式、方向与状态”。

  优等生:被单一价值绑架的“脆弱群体”

  为了真实呈现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图景,梁鸿教授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她用整整三年时间,足迹遍布北京、上海等、武汉、成都等城市,以及众多县城和乡村地区,先后走进上百个家庭、数十所学校、多家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以沉浸式的方式与近两百位孩子、父母、教师、心理医生及心理咨询师深度交流,一字一句记录下他们的困惑、痛苦与期盼,最终凝聚成这部饱含温度与力量的作品。她的写作对象,正是那些被情绪问题困住的少年——有的因抑郁失学在家,有的在休学与坚持之间反复挣扎,有的则在退学边缘艰难徘徊。

  分享中,梁鸿教授多次提及一个关键现象:多数陷入情绪困扰的青少年,竟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对他们而言,‘成绩好’成了唯一的价值支撑,父母、学校的所有期待都聚焦于此,仿佛成绩下滑,整个人的价值就会彻底崩塌。”

  她以书中人物雅雅为例:作为优等生的雅雅,曾因同桌翻卷子的声音陷入崩溃,“她觉得同桌要超过自己,可看着眼前的试卷,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毫无意义。”

  “这些孩子并非不够努力,而是被单一的评价体系牢牢捆绑,一旦偏离轨道,就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梁鸿教授说。

  不要让家庭变成“学校的延续”

  在梁鸿教授看来,优等生的压力背后,藏着深刻的“爱的错位”。许多家长自认“全心为孩子好”,却在无形中让家庭变成了“学校的延续”。

  “有孩子在书中直言,‘回到家感觉一片荒海’——在学校努力学习一天,回家后仍要面对无休止的学习要求,成绩不好连反驳的权利都没有。”梁鸿教授提到书中一对母子的故事:妈妈为陪伴孩子,甚至暂停自己的职业,全心安排孩子的学习,却换来孩子的控诉和窒息。“家长以为的‘温暖陪伴’,在孩子眼中成了‘压迫’;家长追求的‘优秀’,反而成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如何打破这种错位?梁鸿提出,家长首先要承认自身与孩子的“有限性”:“我们自己都是脆弱、想好却难立刻做好的人,为何要求孩子是完美的、有钢铁意志的人?”

  她特别推崇书中孩子对家长的诉求:“妈妈你要学习,不能只让我学习,咱们一起往前走。”这一诉求直指核心——家长不能只将目光聚焦于孩子的成长,自身也需保持学习与思考,“只有家长自身拥有‘光亮’,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温暖与引导,而非单纯的压力传递。”

  梁鸿教授表示,《要有光》的创作初衷,就是希望唤醒更多家长,让爱孩子与孩子的需求同频共鸣。当然,梁鸿教授也坦言,孩子出现问题不能单纯从家庭找原因,每个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背后还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及思维惯性问题。

  【责任编辑:刘建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