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茹,中国作协会员、河南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顶端新闻文学频道主编

《青云梯》是作家范稳的长篇小说新作,发表于《人民文学》(2025年第三、四期),9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与云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全书45万字,12个章节,615页,可谓篇幅浩大;但在手机短视频、快阅读流行的当下,却是一部读着读着就放不下的大部头。
当然,评价一部小说的高下,不仅仅在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吸引力,更在于主题思想的深度与厚度,否则,难以满足深刻的阅读诉求,难以经得起时间考验,难有持久生命力。《青云梯》以云南百年铁路史为坐标,串联滇南豪族吴陈两家的七代故事,通过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将滇越铁路(中国第一条与外国连通的国际铁路,1910年3月31日通车)、个碧石铁路(20世纪初由滇商集资修建的民营铁路)、中老铁路(中国与老挝之间通行的一条铁路,2021年12月3日开通运营)等历史事件与建水朱家花园、哈尼族民俗等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熔铸成一部民族精神成长史,内容传奇,意蕴深厚,显示了历史叙事的强劲艺术魅力。
① 从屈辱到崛起的百年铁路
范隐是一位对铁路充满感情的作家。他的父亲于20世纪50年代就加入了共和国铁路大军的队伍里,他从小就有铁路生活的经验。或许,这也是他写《青云梯》比较顺手和从容的原因所在。他像一个老工匠一样,不断地打磨结构、人物,以“铁路”为叙事基点,描绘出一幅跨越世纪的壮阔画卷。
故事起始就很让人热血澎湃:20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强行修建滇越铁路,由此打开殖民者掠夺资源的通道,刻下云南人的耻辱印记。“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面对“万两”尽归殖民者之手,滇南士绅吴廉膺、陈云鹤等人挺身而出,带领民众自筹资金、自主研发,历经十余年,克服万难,建成中国西南首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个碧石铁路”虽时速仅15 公里,却以“寸轨”之躯承载着民族自救的宣言,成为云南人“知耻后勇、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隐喻云南人敢为人先、民族觉醒的特质。
进入21世纪,中国铁路建设飞速发展,云南的“天堑”变为“通途”,高铁以300公里的时速穿越云岭的崇山峻岭。在“一带一路”引领下,云南铁路积极向南延伸,直达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构建起国际大通道。作品通过具体描述“从寸轨到高铁”的百年铁路发展历程,生动展现中国边疆地区从“被动开放”迈向“主动突围”的历史性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民族精神的升华,标志着中国从屈辱走向崛起、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历程。这就使得《青云梯》不仅是一部云南的“铁路志”,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奋斗者的时代赞歌。
②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
《青云梯》塑造了众多个性丰满的人物形象,有为铁路发展贡献力量的工程师,有用青春热血书写爱国篇章的女学生,有守护民族文化的非遗传承人,也有在时代浪潮中迷茫的“小镇青年”。最引人注目的是吴廉膺、陈云鹤这两个家族代表人物。吴家秉持实业救国之志,陈家深陷革命与商海的双重撕裂,七代人的悲欢离合、命运沉浮,呈现出云南百年社会的沧桑变迁。
吴廉膺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他兼具知识分子、商人、官员与军人身份,既是吴氏家族的代表,也是云南民族工业的开拓者。面对滇越铁路的冲击,他挺身而出,带领民众修建“个碧石铁路”,展现了云南人敢为人先、民族觉醒的特质。然而,吴廉膺并非一个单纯的民族主义商企人士,在当时的改良与革命之际,既支持康梁变法,又暗中资助革命党人。这种复杂性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一种典型的精神困境。
陈云鹤则是一个与吴廉膺形成对比的代表性人物。他出身石屏陈氏家族,与吴廉膺既是同窗又是竞争对手。陈云鹤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思想影响,回国后致力于教育改革与实业救国。他不是简单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而是有着自己理想信念的复杂个体,有着追逐现代文明的梦想和勇气。面对清廷的腐败与列强的侵略,他逐渐意识到改良的局限性,最终放弃纠结,走向革命道路。陈云鹤的转变,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思想蜕变。
作者在后记中说,多年来,他在云南大地上“到处乱跑”,崇尚文化发现式的写作。他把自己当成一个谦卑的学生,俯下身段向各民族文化学习,饱尝各民族的“百家饭”;经常用一天的时间,才能翻越一座大山,徒步考察“个碧石铁路”,亲临现场采访。在建水的朱家花园,面对一张朱氏家族谱系表,他看到了生命的延续,家族的丛林,看到了血缘密码的奇妙,看到了大时代下命运的无常。在小说最后一个章节,作者这样写道:“吴廉膺定定地看着光子,目光中全是一个‘悲’字——有悲悯、有悲情、有悲伤,更有悲怆……当年建这吴家花园时,还想它世世代代传承香火,歌舞长千载,骄奢凌五侯。可是啊,现在,这吴家的后代,还有谁配得上它往昔的尊贵?君子之泽,三世而衰,五世而斩。有谁逃得过这魔咒?……就让我守望着这吴家花园,和它一起老死吧。”
小说创作离不开虚构,但《青云梯》掺入了太多的真实生活。范隐通过吴、陈两家的家族叙事,将人物个体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展现了云南百年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构成了这部小说中最动人的情感脉络。
③
追求叙事深度的艺术探索
范稳创作长篇小说三十年,大致保持着一年采风、田野调查、收集史料和阅读,一年写作,一年修改的节奏。他的每一部长篇,足迹都会进入一个陌生的地域。这种实地调查后的“文化发现式”写作、“在地性”写作,使得小说具有一种非虚构的质感。范稳曾说,你不踏遍青山,阅尽人间百态,你就很难找到文学宝藏。《青云梯》是范稳个人文学创作理念与方法的又一次重要实践,比如朱家花园两次被抄、遭土匪抢劫的故事,均基于地方志与口述史的交叉验证;也正因为这种创作路径,《青云梯》实现了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辩证统一,成了他寻求历史叙事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收获。从《水乳大地》到《青云梯》,范稳的创作历程本身就是一部“青云梯”。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青云梯》的创作探索,也是范稳对“文学如何书写时代”的深度回应。
在《青云梯》的叙事中,作者充分把握和利用了历史进程。写家族史,如《红楼梦》中的贾家,通常着意经历白手起家到逐渐兴盛、然后盛极而衰烟消云散。范稳追求视野的深邃,更擅长将家族命运融进宏大的历史场景,如滇越铁路的蜿蜒伸展、个旧锡矿的激烈争夺以及辛亥革命的惊雷炸响等,使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来荡气回肠。又如随着吴家三人的不断成长、变化——吴根泉随军屯边垦荒、吴绵清倾力扩建“滇南大观园”、吴廉膺矢志实业救国,带来吴家花园的命运跌宕,从“私家豪宅”摇身一变为“部队医院”,情节合理连贯,又有出人意料的转折,进一步映照出个人命运与时代演进紧密相连。
《青云梯》作为篇幅较大的长篇小说,作者在叙事结构上进行了合理布局。作品采用多线并进的叙事方式,将铁路史、家族史、地域文化史的演进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叙事变得枝蔓丰富、内涵丰沛了。起初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叙事,既保持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赋予小说的实验性特征,比如通过吴家花园的修缮这一当代线索,引出被封存的家族记忆,这种叙事策略既自然又引人入胜。
当然,笔者从读者视角审视,《青云梯》的叙事节奏可能会影响阅读体验。作品前半部对铁路修建、家族纷争的铺陈有点琐碎,而后半部的情节有些过于跳跃,导致有时阅读中容易忘记前述细节,往回去找才能衔接上。不过,整部书读完,依然认同对《人民文学》在推介此作时的“史诗性”的评价。这种史诗性,源于作家范稳对历史真实的敬畏与文学想象的平衡。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