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21日电(记者王鹤)11月21日,在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暨淮南深度融链发展大会(2025)上,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表示,当前,全球汽车供应链面临深刻变革,中国汽车供应链呈现诸多发展新趋势。其中,汽车供应链向具身智能、低空经济、无人船舶等领域跨界延伸,以及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体系构建等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
“中国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张永伟表示,中国企业在技术与产业发展上已建立起先行优势,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已成为全球增量汽车供应链的中心。在未来产业赛道上,中国汽车供应链将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全球整车无论产自何地,采用中国零部件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其价值的重要性不亚于整车本身。
在汽车供应链中,电池、芯片和软件这三个关键领域,因兼具极端重要性与不确定性,将成为未来产业竞争和供应链发展的焦点。
张永伟表示,在电池领域,技术正快速迭代,液态电池持续创新与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对现有庞大产能构成挑战;疫情时期的“芯片荒”警示了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快速崛起,然而,车载控制芯片等众多“小芯片”的国产化比例仍然偏低,整体供应链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芯片领域仍是重要技术瓶颈;软件方面,汽车企业及零部件企业正高度关注由底层软件和应用软件构成的软件集群,这已成为新供应链的重要领域。
张永伟认为,中国汽车供应链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全球化发展成为新焦点。过去以输入为主的模式正在转变,中国供应链企业走向国际化既是自身发展需要,同时顺应了欧美等传统汽车强国希望对接中国电动化、智能化供应链以实现技术升级的需求。
但国际化发展面临挑战,单纯贸易出海空间收窄,将产能转移至海外进行本土化生产,则面临配套、招工等风险。一些企业探索出创新模式,例如将核心工艺和控制留在中国本土的“大脑工厂”,海外则设立末端的以自动化生产为主的“手脚工厂”,降低海外工厂对高级技工的依赖,通过数字化远程控制实现高效管理。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汽车供应链正在加速跨界,并助力新赛道产业化。
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船舶等新兴领域所需的大量零部件,可与汽车供应链共享。汽车供应链正加速向这些领域跨界延伸。例如,汽车动力电池企业可供应船舶或机器人电池;汽车的感知器件(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控制芯片可无缝应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
这种跨界延伸,一方面为面临激烈竞争的汽车供应链企业开辟了新赛道;另一方面,为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处于技术研发阶段的新兴产业,快速对接了成熟、庞大的现有供应链体系,使其无需从零开始构建产业链。“汽车链+具身技术”的模式,有望助力中国在这些新质生产力领域实现领跑。
张永伟同时表示,在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整车企业的战略重点需从过去追求零库存的精益生产,转向构筑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企业需在保持生产效率的同时,确保供应链安全可控。这要求企业在资本、人力和区域布局上加大投入,但从战略高度审视供应链安全的企业仍显不足,尤其对脆弱零部件供应的前期预警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