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苏南京的河海大学,因水而生、缘水而为、顺水而长,见证了‘治水兴邦’的初心使命。”11月21日,以“江河互鉴宁聚未来”为主题的2025长江文化南京论坛开幕。开幕式上,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杨桂山带来了题为《长江大保护永续大河文明》的主旨演讲,围绕长江文明与国家发展战略、长江大保护行动与成效、深化长江流域综合管理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杨桂山讲述,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与黄河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双螺旋”,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明根基。长江生态区位独特,是滋养中国的“水塔”,是全球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长江经济地位重要,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经济区位优越,是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主轴”。但与此同时,长江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生态压力,自然灾害多发,干支流和湖泊水环境质量下降,水生态退化与湿地萎缩问题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致力于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永续长江大河文明。
近十年来,长江大保护的重大决策,为世界大河流域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党中央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于2021年3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是中国第一部流域保护法,从四个方面全面管控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多部门联合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强化部门协同与政策衔接,系统推进流域治理,打造大江大河保护修复的中国样板。长江“十年禁渔”成为大河生态复苏的全球样本,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大河流域治理的参考方案。诊治长江化工围江,守护大河生命健康,2016年以来,长江沿线累计关改搬转各类化工企业、“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沿江1公里范围内落后化工产能全部淘汰。
十年的长江大保护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碧水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干流的水质连续五年稳定保持在Ⅱ类等级,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劣V类湖泊连续四年保持“清零”。2024年,长江一级支流全部达到优良水体的标准,重现了“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景象。2021到2024年,长江土著鱼类种类较禁渔前增加了36种,流域生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防护林建设、岸线整治复绿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提升长江流域植被绿度,显著改善碳吸收、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指数稳步上升。
在进一步深化长江流域的综合管理上,杨桂山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健全流域综合管理体制,组建新型流域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和决策流域范围内的各项管理事务,统筹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和空间开发一体化管控,监督《长江保护法》的实施。二是完善流域综合管理机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完善跨区域、跨部门一体化治理体系。三是强化流域国土空间分区管控,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对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科学分区和分类分级管控,筑牢流域生态安全之基。四是实施流域水环境目标管理,倒逼污染治理和产业升级,深化“四水协同”的系统治理。五是创新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健全环境损害赔偿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流域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开幕式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水利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安澜兴邦利民之道——新时代江河战略研究》智库报告。报告以深邃的目光和宽广的视野,关注了中华民族治水思想的创新与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长江沿线省份正谋划江河永葆生机活力、更好支撑强国复兴伟业的发展之道,新时代江河战略应时而生。报告指出,新时代江河战略以高瞻远瞩的视野、久久为功的定力,把江河治理上升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延续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治水文明。这一战略既是以系统思维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也是以江河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