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芬的线下扩张正在提速。
今年11月15日,徕芬在深圳福田落地第一家线下旗舰店。界面新闻获悉,未来两年,徕芬计划在20个城市开出300家门店,首批重点聚焦在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圈。按照规划,这些门店将分为三种形式:快闪店、品牌形象店和旗舰店
乍看下是激进扩张,但核心目的并不在门店本身,而是为即将到来的新品爆发铺路。
徕芬相关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表示,2026年将是公司成立以来新品发布数量最多的一年,线下渠道在新品上市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门店对于消费者接受新品的帮助很大”。随着新品数量增加,公司认为有必要同步扩大门店覆盖范围。
销售结构也在印证这一点。目前,徕芬有高速吹风机、电动牙刷、剃须刀有三大产品线。线上销售仍是吹风机主导,但在线下,情况则有差异,呈现吹风机、电动牙刷、剃须刀几乎1:1:1的销售占比。
另据徕芬联合创始人透露:“线下卖得最好的不是吹风机,而是电动牙刷,其次是剃须刀。”
也就是说,线下门店正在优化公司的销售结构,让徕芬从单一爆款转向多品类增长。
刚开业的旗舰店的定位则体现了徕芬对线下渠道的要求:售后寄修、临时备用机、DIY定制、体验区、文创展示等功能集中在同一个空间,门店不背负硬性的销售KPI,反而对店长的英语能力有要求。在这样的定位下,徕芬门店角色不局限于销售,更重要的是新品体验、教育市场和产品展示。
由此来看,线下开店提速的本质,是徕芬在为新品周期打造更高效的转化场景。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徕芬需要新品,还有主力产品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的原因。
如今,高速吹风机赛道迈入竞争最密集的周期,不仅是徕芬,戴森、松下、飞科、追觅等品牌全面涌入,同场竞争愈发激烈。其间,追觅还在2024年推出Pocket高速吹风机,将便携式折叠形态率先带入高速赛段。
以负离子高速吹风机的市场为例,市场调研机构QYResearch(恒州博智)数据显示,全球负离子高速吹风机市场前五分别为松下、小米、徕芬、戴森和初扉。同时,市场上的参与者众多,从国际知名品牌到本土的低价制造商应有尽有,导致价格竞争异常激烈。新进入者往往以低价策略推出入门级产品,挤压那些注重研发投入的传统品牌利润空间。随着负离子发生器和高速电机等核心技术逐渐成为标配,产品差异化也越来越难。
徕芬的收入结构也暴露出单品依赖。2021年到2024年,徕芬全球销售额从1.5亿元增长至41亿元,但创始人叶洪新在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公司目前依旧主要靠吹风机赚钱。
在这样的背景下,徕芬需要通过更多产品线接住未来增长。
徕芬方面向界面新闻表示,已明确将加大品类延展力度:今年12月将发布第二代扫振电动牙刷,明年新品将首次进入生活方式领域,甚至包括非电产品。当界面新闻记者进一步问及新品方向时,徕芬相关负责人暗示,门店里的镜子、灯光、地板等陈列,都可能是新品线索。
叶洪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给出了更完整的品类判断逻辑。他提到,一方面徕芬的目标用户群具有一致性,现阶段产品仍属于个人护理电器的大类,这个大方向不变;另一方面,品类选择受制于市场规模。“卷发棒的市场规模是30亿—40亿元,剃须刀则达到110亿—120亿元。”
叶洪新还表示,个护家电可做的品类本身就不多,“市场规模比较大的就这几个,所以我们只能往外拓。”而公司明年的产品战略方向是“创新重塑生活”,“生活方式”需求是我们的方向,很多其他生活用品都有可能被囊括进来。
同时,为了支撑新品的持续推出,徕芬的供应链端也在同步升级。据徕芬负责人介绍,今年5月剃须刀上市后曾一度出现产能不足,对前期销售造成影响。8月,徕芬新的工厂投入使用,产能逐步爬坡并优化生产节奏,双11期间已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据了解,该制造中心占地超过20万平方米,员工规模超4000人,零件自产率在80%以上。
随着工厂同步上线的,还有一个投入数千万元建设的可靠性实验室,可进行环境应力、机械强度、老化寿命等百余项测试,用于验证产品的稳定性和使用周期。未来,剃须刀及其他新品将在经过这些测试后再进入市场。
另外可以发现,在渠道端,徕芬的拓店节奏与SKU增长同步。今年5月剃须刀上市后,线下门店建设才真正启动。此前SKU过少,无法撑起进店量和体验场景。徕芬相关负责人解释,此前品牌推行单个爆款策略,而商超、卖场等场景具备展示灵活、成本可控的优势,更利于单品突围,这也成为其早期线下渠道选择的核心路径。
但线下拓展依旧面临不确定性。个护产品的复购周期普遍较长,消费者决策往往也更直接、快速,这意味着门店难以依靠回头客形成稳定流量;另一方面,产品体验、服务细节等都会在现场接受判断,容错空间更小,也更考验企业的能力。
徕芬相关负责人也坦言,线下开店最大的挑战在于对线下场景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