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起云涌的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供应链的竞争已成为决定未来格局的核心战场。在11月21日举行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暨淮南深度融链发展大会(2025)”上,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分享了“全球汽车供应链变革新趋势”。
张永伟分享道,一个全球性共识正在形成:中国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的作用与地位愈发突出。中国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在海外市场受到欢迎,而这些出海企业形成一个普遍共识:海外市场机遇广阔。而这背后,是中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形成的“时间差”所带来的先发优势。
“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个先行发展的明显优势。”张永伟表示,在零部件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增量汽车供应链的中心。比如中国电池装机量占全球装机量比例接近70%,连续多年处在全球领先地位。
张永伟预判,未来,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中国零部件占比将越来越高。他表示,到“十五五”末,中国汽车年产量有望达到4000万辆,其中国内销量约2700万—2800万辆,海外产销将超12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销(预计9000万辆)的45%左右。更关键的是,无论汽车产地在哪里,其采用中国零部件的比例,即“含中率”,将持续攀升。
展望未来,张永伟建议,整车企业将构筑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作为企业战略重点。他指出,过去追求“零库存”的精益生产模式已不足以应对挑战,构筑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已成为新的战略要求。
供应链竞争焦点:电池、芯片、软件
在本次大会上,张永伟明确指出,在复杂的汽车供应链体系中,有三个领域兼具“极端重要性”与“极端不确定性”,即动力电池、芯片与软件,它们构成了未来产业竞争的焦点。
尽管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已建立起显著的先发优势——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578.0GWh,同比增长42.4%,持续领跑全球市场。但张永伟也警示,全球竞争格局正在变化。更多国家希望建立本土的自主可控的动力电池供应链。
在此背景下,张永伟呼吁国内电池企业必须保持战略敏锐,密切跟踪全球竞争态势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适应新的竞争格局。
在当前全球汽车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张永伟特别指出,动力电池作为“三链”中的重中之重,正面临上游资源约束与技术迭代提速的双重挑战。
张永伟表示,行业普遍对电池上游稀缺资源的分布格局感到担忧。锂、钴、镍等关键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国家,这种寡头垄断的分布特征,为全球电池供应链的稳定带来结构性风险。
与此同时,技术路线的持续演进也给产业带来不确定性。张永伟分析道:“电池的创新并未停止,液态电池仍处于创新活跃期,固态电池也在不断缩短上市时间,2027年可能实现小规模产业化。”
面对这一技术趋势,张永伟表达了对现有产能结构的担忧。他提醒:“我们比较担心那些缺乏技术支撑的动力电池企业,由于过多地扩大传统技术产能,很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隐患。”
芯片供应问题始终牵动着汽车行业的神经。回顾2020—2023年的“芯片荒”,一颗成本仅2—5元的小芯片,就曾导致整车无法下线,这让全球汽车行业深刻意识到芯片供应链的脆弱性。
近期,因芯片行业头部企业遭遇“黑天鹅”事件,汽车行业对芯片供应链安全的关注再度升温。
张永伟表示,曾经的“芯片荒”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深刻的警示,自此,无论是成熟的欧美市场,还是中国及一些新兴国家都在积极布局汽车芯片的设计、制造、生产,构建更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张永伟认为,供应链安全建设应成为一项常态化的战略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芯片产业正迎来积极的结构性变化。张永伟分享道,在技术壁垒较高的算力芯片(“大芯片”)领域,以地平线、华为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已崛起为国产芯片的重要支撑。
然而他也指出,在“大芯片”外,汽车还需要上百种涉及功率、电子、通讯等功能的控制芯片(“小芯片”)。目前,这类芯片的国产化比例仍然偏低,多数尚处于本土化起步阶段,供应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软件是第三大关键领域,其重要性已贯穿汽车研发与应用的全局,尤以操作系统为核心。
对此,张永伟提醒,必须更早地实现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否则未来切换成本巨大。张永伟认为,一旦操作系统确立,围绕其构建的庞大软件应用与生态系统便成为关键的“生态护城河”。
这意味着,汽车的新供应链体系已由此前的硬件主导,转变为由底层操作系统与上层应用软件共同构成的“软件集群”。
“零部件企业应比车企快走半步”
中国供应链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发展已成为全球性新议题。张永伟介绍,中国企业正面临“贸易受限”与“本土化风险”的两难局面。
张永伟介绍,过去,企业习惯以贸易的方式实现出海,现今的变化是,企业顺应一些目的地国家的要求实现制造的本土化,将工厂搬过去,但这样做也面临一系列配套以及招工等挑战。
如何解决出海中面临的这类问题?张永伟分享了一些企业成功实践,部分领先企业探索出创新的“双工厂”模式。
何为“双工厂”模式?张永伟解读道,所谓“双工厂”,即企业在中国本土设立“大脑工厂”,同时在海外布局若干“手脚工厂”。“大脑工厂”集中负责研发、供应链配置、远程数字化控制;而“手脚工厂”则专注于执行末端的自动化生产制造任务。
据悉,这种分工使海外工厂的运营大为简化,它们通过远程受控,现场所需人员少,且对员工技能要求以基础操作为主,从而有效解决了企业在海外难以招募高级技工和工程师的现实难题。
在汽车行业内卷的背景下,张永伟建议,零部件企业在参与行业发展时应从被动走向主动。他表示,零部件企业应建立“快反能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如今,整车开发周期正被急剧压缩。有企业已将年度新款耗时缩短至一年以内,而过去小改款需两年,大改款甚至长达6—7年。“整车的生命周期在缩短,就要求零部件企业有较强的快反能力。”
“就地供应”也颇为重要。张永伟直言,哪里有整车厂,哪里就应出现一批配套的供应链企业,跟随整车产业集群实现就近配套。这既是成本考量,更是供应链安全的要求。
最后,张永伟特别提到,依靠单一技术创新和大规模制造的发展模式已经结束。零部件企业必须比整车企业快走半步,甚至快走一步。具备持续的技术和工艺迭代能力,避免在技术变革中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