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2 22:15:00 股吧网页版
上市公司如何打破“中年危机”?人工智能成为企业发展新动能
来源:华夏时报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主体,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当前,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加剧的发展环境。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生存能力,已成为当下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和首要任务。如何‘活下来、活得好、活得长久’,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面对的生存课题。”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理事长惠小兵在《2025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健康指数CSHI评价报告》(下称《报告》)发布会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报告》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健康水平与生命周期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呈现出“先升后降、稳中有转”的非对称特征。揭示了中国上市公司在成长成熟后,可能陷入“上市倦怠期”,出现“中年危机”现象,值得高龄上市公司高度关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因此,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彭华岗表示。

  企业中年危机警报拉响

  为了精准把脉企业健康,当前,《企业可持续发展健康指数CSHI评价体系》已于2025年1月正式通过国家团体标准审核颁布实施,标志着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了评价标准。

  惠小兵介绍,此次发布的《报告》,共有4275个上市公司样本,平均成立年限为21.83年,平均上市年限为9.95年,即多数企业在成立约12年后登陆资本市场。

  数据显示,从CSHI与企业年龄的均值关系看,企业在成立初期(5—10年)健康水平较低,这一阶段多为创业期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大、资本积累有限、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随着企业逐渐步入成长期,CSHI稳步提升,健康指数达到并相对稳定在高位水平。

  从上市年限维度看,企业在上市初期(0-5年)健康指数较高,表明IPO前后的治理规范化、信息披露完善及资本市场约束带来了积极效应。但随着上市时间的增长(15—20年),健康指数出现回落态势。这意味着“资本红利”对企业健康的促进作用存在时效性,若缺乏持续的创新投入与战略更新,企业可能陷入“上市倦怠期”,这一现象可视为“企业中年危机”的信号。

  《报告》显示,企业成长性驱动初期健康提升;规模化与资本红利引导稳定后健康趋缓;成熟阶段创新衰退可能引发健康下滑。此外,高龄企业的得分波动更为明显,说明企业在稳健与灵活之间面临结构性矛盾。这也是‘中年危机’现象的本质体现——企业在稳健经营与持续成长之间面临平衡困境。。

  以高质量发展破局

  产业转型升级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选择。

  “要着力优化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设备改造、技术攻关、产品升级、品牌建设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增加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向产业链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拓展延伸。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让各种智能体、数字员工更好地赋能传统产业。”彭华岗表示。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全球最大的专业会计团体之一澳洲会计师公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商业科技应用调查》显示,过去12个月,中国内地企业的人工智能(AI)应用率与应用成熟度实现同步提升。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这一战略部署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并推动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激活全产业链创新活力。”澳洲会计师公会华东和华中区委员会会长、澳洲资深注册会计师金科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一方面,AI的快速发展正深刻重塑财会领域的核心技能要求,并驱使财会人才加速转型;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化,企业对AI项目的价值预期也愈发务实,提升投资回报率已成为核心关注点。

  “调查结果显示,亚太地区企业的AI应用率过去两年显著加速,普及程度预计未来会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内地,企业正愈发成熟地将AI等技术融入商业模式,并广泛地应用于不同场景以驱动创新。”金科表示。

  展望未来,65%的中国内地受访者预计,其所在企业未来12个月将进一步增加对AI技术的应用,较上一次调查跃升17个百分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内地人工智能强劲的增长势头,以及企业对其战略价值的持续信心。

  彭华岗建议,下一步,要建立高强度高效率研发投入机制,合理布局研发投入结构,通过现有技术的迭代升级确保产品竞争力,通过前沿技术的探索为未来发展储备技术,通过颠覆性创新捕捉突破性机会。要构建包括供应商、客户、高校、研究机构、风险投资、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创新网络,通过各主体知识共享、资源互补、风险共担等机制,形成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有广泛的应用场景,要加大大中小企业、国企民企创新合作力度,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