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23日电 (谷青竹)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文博会”)近日在上海落幕,来自长三角和全国的1500余家企业同台竞技,三日累计接待观众12万人次,意向交易与签约金额达149亿元。这场以“文化共生”为内核的盛会,不仅是文化资源的集中亮相平台,更成为观察中国文化产业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融合”升级转型的重要窗口。
从“文化贴标”到“产业基因”,解锁文创赋能新深度
本届文博会堪称亮眼文创产品的“宝藏聚集地”,品类丰富且各具巧思:既有南通扎染鱼子缬“海胆包”、徽州木雕迷你摆件等非遗文创,也有苏超“十三太保”盲盒、《浪浪山小妖怪》周边等大热IP衍生品;既有武王墩楚文化冰箱贴、上海Citywalk浓缩咖啡杯碟等地域文化符号产品,也有红山动物园用网红大象粪便制作的“便便便签本”、按网红白面僧面猴形象开发的“杜杜”互动机器人等生态主题文创。
这些产品生动印证,文创早已完成从“展品”到“商品”的转型,成为长三角文化产业价值转化的鲜活注脚。
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向赋能,在“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中持续进阶。本届文博会的文创热潮,早已超越“独自美丽”的展品式商品定位,正以“产业基因”的姿态深度融入品牌价值塑造与消费场景构建,从游离于产业之外的“附加品”转变为深入产业肌理的“文化赋能者”。
展会现场,一位茶饮从业者的咨询场景便颇具代表性:他驻足于川商文创展台,与联合展览的上海文起东方文创设计团队探讨如何将地方文化符号植入产品的研发、包装、消费全链条。
在上海文起东方董事长王飞看来,现在消费者购买地方特色或文化特色产品,看重的不只是包装的颜值,更是背后的文化共鸣和情绪归属感。“买到的不仅是一杯茶,更是一段文化记忆、一种生活美学,这种情绪价值可以让商品在同类竞争中构建起优势壁垒,因此文创融入品牌塑造将是大势所趋。”
这番话精准点出文创赋能的进化逻辑:“文创+商品”已非新鲜概念,但早期的“文化贴标”仅是将传统纹样、地域元素简单印在包装上的浅层拼接,流于表面且易陷入同质化;而如今的“基因嵌入”模式则成为激活市场活力、传递文化价值的核心纽带——将文化叙事、非遗工艺、地域精神与商品属性深度融合,让文化成为产品的“内在灵魂”,推动商品实现从“实用品”到“文化载体”的质变,实现“商品卖出去、文化传开来”的双向共赢,构建起产业与文化的共生生态。
零距离活态体验,文化符号落地的“感官共鸣”
如果说文创为文化披上了“可拥有”的外衣,那么活态展示便为文化注入了“可共鸣”的灵魂。在本届文博会上,那些可触摸、可聆听、可品味的非遗体验用最鲜活的形态诠释着:文化的传承从不是静态的陈列、而是动态的浸润,唯有让文化“活”起来,才能真正扎根人心。
活态展示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感官体验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本届文博会上,山西霍州展区的威风锣鼓与莺歌表演便是绝佳诠释——当鼓、锣、铙、镲齐鸣的雄浑之声穿透展馆,队列如雄师出征般变换阵型,威风锣鼓所承载的“霍邑之战”历史记忆便不再是文字注解里的抽象概念,而是观众可感知的“天下第一鼓”的磅礴气场。霍州莺歌同样引人入胜,花鼓手奔放灵动的身姿间,额前的缠丝伸缩旋转如金蛇狂舞,自宋代流传至今的黄土高原民间艺术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欣赏。
热闹的表演背后,藏着普通人的传承坚守。“我的爷爷就会跳莺歌,现在这一代是我在表演,将来希望我的儿子和孙子都能延续下去。”莺歌队队员刘延泽的话质朴动人,身为美发师的他,始终坚持用业余时间守护着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
霍州莺歌协会会长杨淑萍热情的介绍称:“威风锣鼓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亮相亚运会开幕式与香港回归庆典;霍州莺歌则被列入山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希望借文博会的表演机会,让长三角的观众直观感受到北方人民的豪迈与热情,让山西优秀的非遗文化为更多人熟知和喜爱。”
新华财经注意到,表演刚结束,已有专业非遗集市向莺歌表演队递上实地调研的“橄榄枝”,活态展示的吸引力与传播力在此刻清晰显现。
从视觉听觉的震撼到味觉触觉的温润,活态体验还让文化共鸣更具温度。上海博物馆展区的“古今茶事”便是绝佳例证:老白茶与普洱熟茶在唐煮三沸中释放醇厚,白牡丹在宋点七汤中点缀美丽,普洱生茶与大红袍在明式壶泡中载沉载浮——茶品记录着历代饮茶文化的沿革,当观众亲口品尝,感受热冲激香与冰锁鲜爽的差异,体会30分钟焖泡后陈皮与茶的风味交融,便在味蕾的变化中读懂了“废团改散”的饮茶革命,理解了茶器演变背后的生活美学。
烟火气中的手工美食,更让观众从实在滋味里触摸到“舌尖上的古镇”。而活态展示带来的更深层价值,则藏在滋味背后的精神传承里。在四川宜宾李庄展区,非遗美食“李庄白肉”的鲜香,恰与抗战岁月中“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担当形成呼应——当观众在唇齿回香间品读林徽因在李庄写下的《十一月的小村》,这里曾为颠沛流离的中国文人撑起一片晴空的历历往事,便有了最真切可感的落点。
本届文博会的热潮证明,文化传承的终极目标是深入人心。当锣鼓的鼓点、茶饮的温度、白肉的美味成为记忆的一部分,非遗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活在当下、可触可感的文化力量——这正是活态展示最珍贵的价值,也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
数字技术加持,从“体验项目”到“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探索
如果说传统非遗体验是文化传承的“根基”,那么科技加持便是让体验升级的“引擎”。当数字技术化作连接古今的桥梁,就构成了本届文博会的最大科技亮点。
智慧云显带来的AI智能数字交互文物展柜,在文博会上独树一帜——打破传统玻璃展柜的物理阻隔与时空限制,满足观众“想看懂、想参与”的需求,也解决了博物馆“展陈难、成本高”的痛点。
依托毫米级三维扫描技术复原的文物数字模型,观众轻触展柜玻璃即可与文物互动:点击敦煌壁画,飞天飘带会在虚拟空间舒展;触碰秦代陶俑,甲胄纹路将随讲解逐层拆解;720度旋转展示的青铜器锈迹、瓷器开片,同步还有图文视频系统解读其制作工艺与历史背景。展柜还搭载国产顶尖AI大模型打造“智能导览大脑”,能听懂“这个玉璧用途是什么”等生活化提问,甚至可结合历史背景延伸解读,真正实现让“文物会说话”。
“目前数字展柜技术在国外还处于空白,国内能做到软硬件一体化定制的企业不足10家。”智慧云显销售经理刘芳介绍,作为博物馆数字展柜领域的先行者,公司“模块化适配”的开发周期较传统数字展项缩短60%,极大降低了中小博物馆的数字化门槛。
据悉,智慧云显已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多家重量级文博机构达成稳定合作,“此次携技术参展,正是希望与长三角丰富的文化资源碰撞出新火花。”
如果说数字展柜是“微观层面的革新”,南京博物院带来的沉浸式VR体验,则实现了“宏观场景的穿越”。在南博展区,观众戴上VR设备便“瞬移”到600年前的大报恩寺琉璃塔下——阳光透过琉璃瓦折射出七彩光晕,塔檐风铃在耳边轻轻作响,连脚下青石板的粗糙触感都真实可辨。
“1757年英国画师钱伯斯到访时,曾误将9层的大报恩寺塔画成10层,这个有趣的细节我们也特意在场景中还原,让观众直观感受中西方文化初遇时的碰撞与交流。”展区工作人员田珂介绍,“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沉浸式展由南京博物院自主研发,单个展区一次可容纳75人同时进行走动式体验,展期从今年7月持续至明年10月,自开放以来人气居高不下。
在沉浸式文博体验的开发上,陕西文投集团独树一帜——不仅聚焦技术和内容上的创新,更率先开启了规模化商业布局的探索。由其联合HTC(宏达电)集团打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指导的《帝国密码——秦始皇陵》全真XR沉浸式体验展,便是这一探索的标杆之作。
该项目让观众在秦陵考古队队员秦向东带领下,以“真人视角代入+游戏化通关”的新奇形式,在虚拟地宫中考古发掘、破解机关,还原秦始皇陵的地下布局;更打破了文博馆藏式体验“走不出景区围墙、离不开固定场馆”的传统桎梏,主动跳出“游客上门找文化”的被动模式,以“文化走出去找观众”的姿态,将历史的魅力延伸至多元生活场景。
“目前项目已在西安开设3家门店,分别选址兵马俑景区商业街、‘赳赳大秦’实景演出剧场及大雁塔旁的核心购物中心,形成‘景区引流+剧场联动+商圈辐射’的立体布局。”陕西文投艺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颢霖告诉新华财经。
更难能可贵的是,兵马俑“走出去”的“脚步”并未止步于西安——这一成熟的合作模式已吸引多个国内一线城市的文旅企业签约,今年年底还将在加拿大温哥华开设首家海外店。从秦始皇陵到海外商圈,借助VR技术的翅膀,千年兵马俑跨越时空与地域的阻隔,真正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而这正是文化出海最鲜活、最有力量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