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因风格切换而饱受考验的量化基金,在2025年以更加成熟的姿态重回市场焦点,指增策略成为最强引擎,而AI正重塑着行业的竞争格局。
2025年A股市场在“科技突围”与“反内卷”政策的主线交织下走出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结构性行情,小盘成长风格持续占优,两市日均成交额大多维持在2万亿元左右,成交活跃度显著提升,量化基金迎来业绩与规模的“双丰收”。截至11月20日,公募量化基金年内新发177只,募集规模959亿元,指增策略成为量化基金中的扩容主力,其新发数量和规模占比均超八成。私募基金中的指增策略更是大幅领先其他策略。
指增策略业绩规模双升
2025年量化基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公募量化基金年内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为22.64%,平均超额收益为7.13%。
部分公募量化产品展现了出色的超额收益能力。例如泓德基金智选系列的量化产品中,泓德智选启元A年内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32.55%,跑赢基准11.70%;泓德智选启航A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28.80%,跑赢基准9.91%。
规模增长讲述着同样的故事。截至11月20日,公募量化基金总规模达3944亿元。其中,指数增强型基金总规模2477亿元,占比63%,主动量化基金规模1397亿元,占比35%,量化对冲基金规模仅50亿元。前11个月,新成立公募量化基金177只,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的113%;规模959亿元,同比激增178%;较2021年的历史次高点也增长了133%。其中,指增型基金以144只和817亿元募资额占比超八成,成为今年的绝对主力。
新基金成立后即交出了不错的答卷,例如今年3月成立的泓德智选启诚A,今年以来已经取得了15.15%的超额收益。
“流动性充裕+小盘风格占优”更是为私募量化爆发提供了舞台。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百亿量化私募机构增至55家,单月新增10家。从私募基金的策略表现看,根据朝阳永续和中信期货研究所数据,股票策略以13.78%的平均绝对收益领跑大类资产,而其中指增策略更以45.86%的平均收益成为“核心引擎”。
指增策略之所以能成为市场主力,核心在于其“基准明确+超额可控”的产品特性。指增基金既保留了指数的贝塔收益,又通过量化模型争取超额,这种攻守兼备的属性契合了当前市场的风险偏好。
以今年新发最多的中证A500指增为例,截至11月20日,新发57只募集规模329亿元,3月成立的汇添富中证A500指数增强A、人保中证A500指数增强A、泓德中证A500指数增强A、苏新中证A500指数增强这4只产品,成立以来截至11月20日,均取得了5%以上的超额收益。
AI驱动与迭代加速
量化产品创新亦在持续深化。目前公募量化产品线已覆盖标准指增、主动量化、主题赛道三大类型,部分机构除了通过Alpha模型在市场波动中捕捉差异化机会,还对风险和成本管理做了更高要求。以泓德基金量化智享体系为例,其采用“多因子模型+AI选股模型”为主的多元量化策略,通过Alpha、风险控制、交易成本、组合优化四大模型动态管理,并不断迭代模型,在年内震荡市中维持模型有效性。
技术迭代正重塑行业格局。多位机构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 AI选股、机器学习逐渐替代传统多因子模型,成为头部管理人的“新武器”。
泓德基金智能投资部负责人李子昂表示,量化策略的本质是学习历史上的股价运行规律从而找到适合投资的股票组合,所以对于风格突变的市场环境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但随着新数据纳入训练,这种不适应会得到一定缓解;随着市场逐渐平稳,模型的适应性也会更好。
站在当下,李子昂认为,市场交投活跃,流动性宽松,风险偏好较高,宏观经济虽有压力,但中国制造韧性仍在。“我们一方面在通过模型迭代解决模型适应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在尝试通过模型多样性应对突变的市场行情,力争使组合的风险收益更有性价比。”
博道基金量化投资总监杨梦表示,美联储已重启降息周期,同时国内“十五五”规划相关会议临近,新质生产力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而工业企业整体盈利转正,并有望在“反内卷”政策背景下伴随PPI止跌回暖实现震荡修复,市场的风险偏好有望维持高位,量化增强类产品的配置价值仍值得关注。
展望2026年,量化基金能否继续闪耀?指数增强与主动量化领域尚未形成“红海”,在主题赛道细分、另类因子挖掘等领域,仍有通过高弹性超额实现“弯道超车”的空间。量化主题基金也凭借“纪律性方法+主题逻辑”的双重属性,正成为机构突围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