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高质量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项目建设。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银行应主动锚定政策导向,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从产品创新、机制协同、风险管控等多维度发力,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重”建设)注入持续稳定的金融动能。
“两重”项目兼具战略性与长期性,既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也包含重大基建、能源安全等关键工程,对金融产品的适配性、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
银行需打破“抵押物依赖”的传统思维,针对创新型企业技术研发周期长、无形资产占比高的特点,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技术研发专项贷等产品供给,让专利、研发数据等“软资产”转化为融资“硬支撑”;针对重大基建项目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的特性,积极推出超长期贷款、特定资产收费权支持贷款等产品,灵活调整还款计划,实现资金供给与项目周期精准匹配。
协同联动是放大“两重”建设效应的关键,银行需构建“政银企社”多元协同机制,撬动各类资本形成合力。在政企协同层面,银行需主动对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参与“两重”项目库共享机制,提前获取项目规划、审批进度等关键信息,精准匹配资金需求,借助政府增信降低融资风险;在跨机构协同层面,针对大额重大项目,牵头组建银团贷款,联动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资本协同层面,积极对接国家及地方产业基金,设立“两重”建设专项子基金,联动财政贴息政策,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以“金融+政策”合力撬动民间资本积极跟进,形成“财政引导、金融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融资格局。
风险可控是金融支持“两重”建设的底线,银行需构建适配“两重”项目特点的风险管控体系。在内部协同环节,银行需打破部门壁垒,组建“两重”建设专项工作专班,整合信贷、风控、投行等部门资源,简化审批流程,实现项目对接、尽调、放款全流程高效运转;在风险评估环节,突破传统财务指标依赖,将项目的战略价值、技术前景、政策适配性等纳入评估体系,借助AI技术实现风险动态监测,提高对科技型企业、长周期项目的风险容忍度;在资金管理环节,打通金融数据与“两重”项目建设数据接口,同步资金拨付与项目建设节奏,强化资金流向监管,确保资金精准投放至关键环节。
总体而言,“两重”建设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银行需牢牢把握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要求,以产品创新破解融资痛点,以协同机制放大建设效应,以精准风控筑牢安全底线,让金融活水持续流向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