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以“智领健康未来”为主题的“2025华夏大健康产业发展暨康复服务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下午举办的圆桌论坛环节,专家学者、企业高管齐聚,共议“推动中医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国际化发展”。
方格药业总经理助理孔三万结合一线实践,分享了中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价值。他提出,中药转化并非“堵”而是“慢”,数字化技术正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全链条发力,为产业带来飞跃式发展机遇。
孔三万先用数据厘清行业认知:2022至2024年,我国中成药新药获批数量达33个,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024年9月国家药监局发文将临床研究周期压缩至30天,这些信号都表明中药转化通道在持续拓宽。“真正的问题不是‘堵’,而是如何用数字化让转化更快,就像从动车升级到高铁。”
他将中药转化分为前端基础研究与后端临床应用,指出数字化在两方面均能破解关键痛点。前端层面,中药“成分不清、机制不明”的核心在于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PD)研究滞后,而数字化技术可通过抓取海量数据、模拟动态过程,精准解析药物作用机制,这一突破堪称“里程碑式”。
后端临床应用中,数字化的价值体现在优化研究设计。孔三万举例说,若脱离数据支撑盲目开展临床研究,可能面临“立项时是病、结题时成生理现象”的风险——如早年被视为疾病的宫颈炎,现已明确为正常生理状态,曾针对其开展的药物研究均付诸东流。而借助大数据优化方案,能让临床研究更贴合实际需求,避免资源浪费。
针对“技术与人谁更重要”的提问,孔三万给出“平衡论”答案:“人缺乏科技支撑跑不快,机器脱离人的支配难升级。”他强调,数字化的核心作用是保障研究数据质量、规范流程,而人的决策与经验则为技术应用指明方向,二者并行才能最大化释放价值。
“数字化不是选择题,而是中药转化的必答题。”孔三万总结,无论是解析药物机制还是优化临床方案,数字化都在为中药产业扫清障碍,推动其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