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11月24日讯(记者代紫庭)在北京一间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后厨,主厨戴上一次性手套,缓缓拧开一只冷藏多时的蓝色小罐,里面是被称为“黑黄金”的鱼子酱。晶亮的黑色鱼卵在灯光下微微泛光,按菜单价格换算,每公斤最高可以卖到十几万元人民币,有的单价超过每斤9万元。
不过,这罐在很多消费者印象中“来自里海、出自俄罗斯或伊朗”的奢侈佐餐品,如今越来越多地贴着“from China”的标识,而它的上游供应商,是总部位于浙江的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鲟龙科技”)。
近日,鲟龙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根据灼识咨询数据,自2015年以来,公司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球鱼子酱销量首位,2024年市场份额达到35.4%,约为行业第二名的五倍。
也就意味着,全球每卖出三罐鱼子酱,就至少有一罐来自千岛湖体系的鲟龙科技。在中国鱼子酱产业从“进口依赖”走向“全球定价”的过程中,鲟龙科技递表港交所试图拿下“港股鱼子酱第一股”的位置,这门看似“小众”的生意也走到了聚光灯下。
单靠“黑黄金”撑起六亿营收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看,鲟龙科技的业务结构极为清晰,几乎就是一门心思围绕鱼子酱展开的“大单品生意”。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4.91亿元、5.77亿元、6.6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16.7%;同期净利润从2.33亿元增至3.2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17.8%,盈利增速略快于营收。2025年上半年,公司延续了这一增长势头,实现营收3.02亿元、净利润1.76亿元,单半年净利率便达到58.3%,一度超过同期贵州茅台约52.56%的销售净利率。
从产品结构看,鱼子酱是绝对“C位”。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鱼子酱产品收入分别为4.52亿元、5.23亿元、6.14亿元,占总收入的92%、90.6%和91.8%;鲟鱼制品收入占比分别为6.3%、8.2%和7.7%,活鲟鱼及其他衍生品合计占比则不足2%。也就是说,公司近九成收入直接捆绑在鱼子酱这一单一品类之上。
而被称为“黑黄金”的鱼子酱则以高昂的市场售价做出“回报”。按加工鲟鱼品种不同,鲟龙科技旗下鱼子酱被划分为六大系列,建议零售价从每公斤15980元到18万元不等,折算下来最高约合每斤9万元。
对应的毛利率则常年处于高位:2022年至2024年,公司鱼子酱产品毛利率分别为70.4%、75.1%、70.7%,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75.2%。在同属高端消费品的白酒、巧克力乃至部分药妆品牌中,这样的毛利率都属于“天花板级别”。
基于国内外消费习惯,鱼子酱出海是鲟龙科技锚定的主要方向。一方面,企业依托“KALUGA QUEEN(卡露伽)”自有品牌,长期为汉莎航空、新加坡航空、国泰航空等国际航空公司高端舱位独家供货,产品也进入全球众多米其林星级餐厅及奥斯卡晚宴等场合;另一方面,公司作为第三方品牌的供应商,为海外精致食品公司和鱼子酱品牌提供原料或代工服务。
招股书显示,渠道与区域结构同样高度集中。2022年至2024年,公司海外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79.8%、76.7%、80.1%,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80.9%。
截至2025年10月23日,公司已与100多家海外客户建立长期合作,产品出口至46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欧洲、美洲及亚太主要鱼子酱消费市场。
在中国市场,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和成都布局五大销售中心,覆盖国内绝大多数米其林、黑珍珠餐厅,以及多家五星级酒店和大型商超;同时打通天猫、京东、抖音等主流电商,并尝试“鱼子酱+冰激凌、蛋糕、巧克力”等零售新品,试图通过“轻奢化”产品触达更年轻客群。
不过,与大多数小众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一样,鲟龙科技似乎触碰到了增长的“行业瓶颈”。
高净利背后的“天灾”与“出海依赖”
说到底,生产鱼子酱还是得“靠天吃饭”。
从报表口径看,鲟龙科技的整体毛利率并没有表面上那样“稳得可怕”。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计入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前的毛利率分别为65.6%、70.1%、66.3%和71.3%;但若扣除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后,毛利率仅为1.0%、1.3%、-2.9%和0.4%,2024年甚至出现毛亏损。
公司在招股书中解释称,2024年的毛亏主要与所持生物资产公允价值下降有关,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附属公司辽宁鲟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年7月遭遇夏季洪灾,导致部分养殖鲟鱼损毁,相关损失通过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成本。
高净利率的另一面,是对自然灾害、疫情和养殖风险的高度敏感。有业内人士向蓝鲸新闻记者表示,鲟鱼从投苗到可采卵往往需要7年至15年,周期长、资本占用重,一旦在中后期遭遇极端天气或疫情,前期投入很难完全对冲。
更现实的挑战来自尚未开拓的消费市场,公司约八成收入依赖海外市场。
招股书显示,目前欧盟、美国和俄罗斯仍是全球鱼子酱传统消费市场,其中欧盟2024年消费量约255.5吨,占全球总量35%;美国消费约196.4吨,占比26.9%。对鲟龙科技而言,这意味着一方面享受了成熟市场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也必须承受贸易保护措施、出口管制或制裁等不确定性。
且招股书已明确提示,公司高度依赖海外市场,未来若出现相关政策收紧,将对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鲟龙科技怎会不明白中间利弊,为在未来取得进一步发展,谋划上市成为其破局之计。
三次A股IPO折戟
在本次转战港股之前,鲟龙科技已经在A股资本市场“三进宫”,但均未能如愿。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1年,公司便首次向证监会提交创业板上市申请。彼时,持有公司4.99%股份的湖南省资兴市良美鲟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资兴良美”)既是股东又是重要供应商。
2010年至2011年,鲟龙科技向其采购大额鲟鱼原料,若剔除与资兴良美的关联交易影响,公司2010年与2011年的营业收入和扣非净利润均明显下降,接近当时创业板首发门槛边缘。
最终,发审委认为相关关联交易比例偏高,不符合创业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至此鲟龙科技首次IPO被否。
第二次冲击发生在2014年。鲟龙科技再次报送创业板IPO申请,并进入问询阶段。然而就在此期间,公司与资兴良美之间的一场买卖合同纠纷被曝光。后者在申请再审时提交材料,称其曾在公司2012年IPO过程中“配合调整销售数据”,这一说法直接指向财务造假,引发市场对鲟龙科技历史财务真实性的质疑。
尽管相关指控最终并未在司法文书中得到明确支持,但这一争议给公司带来的“声誉折扣”并没有迅速消散。2018年1月,根据最新的招股说明书披露,发行审核委员会在审阅该次创业板上市申请时,最终未予批准,主要原因是对公司海外销售、存货水平及当时股权架构存在关注。
二度折戟后,2022年12月,鲟龙科技转向深交所主板递交IPO申请,但未收到证监会的受理通知。随后,公司于2024年3月挂牌新三板,并在2025年8月主动摘牌,距离本次赴港递表仅相隔数月。
有业内人士认为,多轮冲关未果,既有公司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历史“硬伤”,也与监管对小众、高毛利赛道的审慎态度相关。
如何打破企业自身及市场的“刻板印象”,是鲟龙科技赴港上市的关键。
坐拥人工养殖“护城河”、百亿级鱼子酱市场
从全球视角看,鲟龙科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了一门快速抬头的“贵族生意”。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全球鱼子酱销量已从2019年的402.5吨增长至2024年的729.2吨,复合年增长率为12.6%,但与1977年约1988吨的历史峰值相比,当前市场规模仍有较大增量空间。
从消费格局看,欧盟与美国仍是传统主力市场,但亚太特别是中国、日本等地的需求正快速抬头,成为增量的重要来源。
而有意思的是,为什么鱼子酱的消费重心不在中国,但全球三分之一的鱼子酱却会从浙江产出?
事实上,市场格局的重构源于供应链的根本性变化。21世纪以前,全球鱼子酱产业主要依赖野生鲟鱼资源。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开发,野生鲟鱼资源急剧减少。2010年,欧盟和美国相继立法禁止野生鱼子酱进入本地区销售。2022年,野生鱼子酱的贸易几乎停滞。
在这一背景下,人工养殖鲟鱼产业兴起,中国凭借技术突破和产业优势迅速崛起。据灼识咨询报告,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鱼子酱生产国,2024年鱼子酱产量达到379.3吨,占全球供应量的52.0%。预计到2029年,中国鱼子酱产量将达796.7吨,约占全球供应量的64.7%。
从竞争格局看,全球鱼子酱行业前五企业的销量市占约56.7%,行业集中度较高。以2024年销量计,鲟龙科技是全球最大的鱼子酱企业,且2021年至2024年连续四年鱼子酱销量占全球份额30%以上,并于2015年至2024年连续十年销量全球排名第一。值得注意的是,以2024年销量计,全球鱼子酱行业排名第二的也是一家中国企业。
消费市场方面,欧盟、美国和俄罗斯是鱼子酱传统消费市场。2024年,欧盟消费鱼子酱约255.5吨,占全球总量的35.0%;美国消费鱼子酱约196.4吨,占比26.9%。
相比之下,中国鱼子酱消费虽然基数较低,但增速惊人。据灼识咨询报告,中国鱼子酱市场销量从2019年11.5吨迅速增长至2024年56.9吨,复合年增长率为37.8%,预计将以22.2%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到2029年销量预计达154.9吨。
这要归功于国产鱼子酱产能提升带来的供应链优化,最终将鱼子酱的价格逐渐“打下来”。蓝鲸新闻记者在电商平台查询发现,鲟龙科技旗下卡露伽品牌其入门级的西伯利亚鲟鱼子酱(10克装)折后价约在200-300元区间,即便相当于每斤价格仍在万元级别,但比起进口鱼子酱已经可以说是“清仓价”了。
鲟龙科技自然看到了人工养殖鲟鱼产业在全球的稀缺性,同时也在不断铸成自身的“护城河”
一方面,公司构建了涵盖鲟鱼遗传育种、鱼苗繁育、生态养殖、鱼子酱加工及品牌营销在内的完整价值链,并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出我国首个鲟鱼杂交新品种“鲟龙1号”,在种质资源、养殖技术与规模化能力上形成先发优势。
另一方面,基于千岛湖、乌溪江等冷水水体以及在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的养殖基地,公司逐步搭建起多个养殖与加工集群,形成从1龄到15龄的鲟鱼鱼龄梯队,提高了原料供给的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同时,鲟龙科技还通过欧盟IFS、英国BRC等国际食品安全标准认证,在高端餐饮和航空渠道中获得“准入通行证”,这也就让其在养殖条件和渠道矩阵上越来越难以被复制。
未来,对于鲟龙科技而言,此次赴港上市是其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
招股书显示,募资将主要用于未来五年的产能扩张、技术升级、品牌建设及潜在并购。业内人士认为,若能成功登陆港股,不仅将为公司提供更充分的资本支持,也更有利于其向国际资本市场讲述“中国科技养殖+全球高端食材”的商业故事,进一步提升中国鱼子酱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