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场外衍生品交易商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积极作为,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定位衍生品业务的发力点,凝心聚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11月24日,《证券日报》记者从券商处获悉,中国证券业协会近日向券商下发了由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报价”)开展的券商2024年度场外业务功能发挥情况的调研报告,系统梳理了交易商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的案例和成效,并对交易商对场外业务功能定位的认识进行了总结。
衍生品精准赋能
为切实落实相关工作要求,中证报价开展了专项调研。此次调研覆盖44家交易商,其中42家交易商反馈了有效数据与典型案例,全方位展现了行业在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的实践硕果。
在科技金融领域,17家交易商通过定制化场外衍生品,为科技企业及投资者提供了精准匹配其复杂需求、支持科技创新的独特金融解决方案。一方面,通过开发科创类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或指数结构化产品,引导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入科创板块。另一方面,通过参与高新科技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与询价转让项目,提高科创类企业再融资的有效性和便利性。
在绿色金融方面,交易商正着力构建低碳经济服务体系。30家交易商通过场外衍生品灵活的结构设计和风险管理功能,实现对绿色产业发展的精准支持和资源优化配置。具体措施包括:开展挂钩绿色标的场外衍生品交易,提高相关资产流动性;研发编制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绿色主题的策略指数,吸引更多新增投资者参与;通过开展碳远期、碳期权等挂钩碳配额相关场外的衍生品交易,协助产业客户对冲碳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推动挂钩绿色债券等标的的信用联结票据交易,拓宽绿色金融产品市场。
在普惠金融领域,交易商正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与提升服务可得性。30家交易商通过创新衍生工具的运用,为小微企业、农户及普通民众提供可负担、易获取的金融服务,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增强经济韧性,在财富保值、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中增强人民获得感。具体表现为创设收益凭证,为零售投资者提供财富“安全锚”;支持商业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的结构性存款类产品创新,助力发行“固收+”类理财产品;发挥大宗商品类衍生品结构创新的专业优势,通过“保险+期权”项目,帮助农户及涉农企业进行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助力保供稳价。
在养老金融方面,交易商正积极布局全生命周期财富管理。凭借场外衍生品业务风险对冲、收益增强及期限灵活的特点,交易商为居民养老投资注入了精细化风险管理与个性化解决方案的创新动能。具体举措包括,探索场外衍生品在助力养老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深化适老化服务场景,升级智能交互体验,降低老年群体操作门槛。
在数字金融领域,37家交易商在场外业务的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金融科技的运用,推动风险管理从经验驱动向算法驱动跨越。具体体现在:构建场外业务全链路数字化平台,实现业务运营与风控一体化跃迁;突破关键技术引擎,驱动场外衍生品定价效率与风控能力质变升级;深化AI大模型融合,重构场外业务场景智能决策生态等。
功能定位有共识
从调研情况看,交易商对场外业务在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形成了三方面认识。
其一,场外衍生品业务能有效连接场外市场与场内市场,交易商可在其中行使风险中介职能,通过多种措施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提升资本市场的完整性与韧性。其二,场外衍生品凭借其定制化、高灵活性和精细化管理优势,为专业投资者提供了高效的资产配置工具,满足了多元化投资需求。其三,场外衍生品业务深度驱动交易商战略转型与服务升级,交易商通过“资本中介+风险中介”模式从通道服务向多元角色跃迁,同步筑牢风险管理根基与数字化赋能体系,以避险工具定制、跨境风险管理和科技金融赋能践行服务本源,进一步夯实打造国际一流投行的核心能力,助力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尽管目前交易商已在场外业务促进证券行业功能发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一、二级交易商能够开展的业务种类受限,头部交易商和中小型交易商存在资金实力、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交易商在落实场外业务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仍存在业务结构单一、发展不均衡,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精准度和可持续性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此外,交易商在理解监管业务导向以及对场外市场舆论环境正向引导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结合场外市场发展的趋势,交易商提出了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业务引导,完善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功能布局;二是助力推进高水平开放,支持交易商发展更为稳健的跨境业务体系;三是强化数字化投入与监管协同,规范场外衍生品信息管理;四是加强行业场外业务正面宣传,积极塑造行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