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财经记者彭敏静珠海报道
在全球创新格局加速重构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强劲的科研活力吸引着世界级学者的目光。
今年10月,香港大学宣布邀请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Ferenc Krausz出任理学院物理学系讲座教授,并于11月正式上任。
这一动向并非孤例。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正从 “学术交流目的地”升级为“顶尖人才扎根地”,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加速崛起。
诺奖得主等顶尖学者为何“扎堆”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创新热土究竟藏着怎样的磁吸密码?
共建研究院、全职加盟成主流
近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在20周年校庆日邀请了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oachim Frank(约阿希姆·弗兰克)、2013年图灵奖得主Leslie Lamport(莱斯利·兰伯特)、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an Shechtman(丹·谢赫特曼)、法国国家科学院及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Eric Westhof(埃里克·韦斯托夫)、1994年菲尔兹奖得主Efim Zelmanov(埃菲·杰曼诺夫)等学者参加圆桌论坛以及媒体见面会。
“我曾在深圳进行过两次系列讲座,惊叹于当地在电子信用体系与医药领域的飞速发展。”Joachim Frank表示,对于在中国各地开展合作的机遇,由于样本在长距离跨境运输中往往难以完好保存,他与国内团队的合作主要局限于概念性贡献。合作基础早在2008年就已奠定,当时吸纳了三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中国开展研究。“如今,我与西湖大学等机构保持着密切接触与学术交流,坚信这些全球性科研交流必能跨越当前的政治纷扰持续发展。”
Efim Zelmanov39岁时因解决伯恩赛德猜想荣获“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从2019年在南科大建立深圳国际数学中心到全职加入南科大,Efim Zelmanov和深圳的缘分越结越深。
实际上,深圳从2017年正式启动诺奖实验室建设,依托大学、事业单位、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型企业等单位,邀请诺贝尔科学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共建实验室。这也是大湾区诺奖级实验室发展的缩影。
南方财经记者留意到,邀请诺奖得主担任名誉教授、开展学术讲座,曾是大湾区高校与顶尖人才结缘的常见方式。如今,这种合作正朝着更深度、更务实的方向升级,共建实体研究机构、全职加盟成为新主流。
据南方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已落地由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领衔的实验室或研究院超过17个,并且大部分依托高校。
顶尖学者们纷至沓来背后,是大湾区厚实的“科技家底”。在U.S.News发布的2025-2026年度世界最佳院校排名中,全球有2250所高校上榜,粤港澳三地有35所高校在列,其中广东高校25所、香港高校8所、澳门高校2所。35所高校中,大湾区高校有32所。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0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投入突破5100亿元,继续领跑全国。
开放合作的创新基因
Efim Zelmanov告诉南方财经记者,数学科学并无国界之分。它是一个统一的全球体系,各国学者都在研究相同的命题,并终将达成共识。“2022年我移居深圳后,这一信念更加坚定。”
大湾区的开放,从科研项目的国际化协作便可见一斑。
11月19日,江门中微子实验发布第一个物理成果:两个中微子振荡参数的最精确测量,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高了1.5—1.8倍。利用2个月的实验数据达到的测量精度即超过国际其他实验10—20年的积累,充分体现了实验装置的先进性。
作为国际上首个建成的新一代超大规模、超高精度的中微子实验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是一个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成员涵盖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5个科研机构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该项目充分展现了我国在国际合作方面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也是中国科学院在科技领域引领创新发展、体现大国担当的具体实践。
这种开放生态,与顶尖学者推崇的跨学科研究范式高度契合。在不少学者看来,跨学科交流与开放思维是推动科学突破的关键。
Joachim Frank始终有意识地吸纳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人员——对于加入他课题组的博士生,至关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真正广泛接触过不同学科领域。
“最初需要物理学家洞察潜在机遇,随后生物化学家加入研究,而计算机科学与数学也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当这些学科知识汇聚成型时,我的研究团队便真正实现了多元学科的交叉融合。”Joachim Frank表示,数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每周举行跨学科小组研讨会,这正是不同领域思想碰撞的核心场域。
关于如何培养思维习惯与技能,Joachim Frank建议,应当保持开放姿态,积极吸纳来自科学各领域的建议;主动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建立联系。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多数大学科系仍沿袭旧制,其知识结构与方法论已无法代表当今知识疆域与方法论的前沿方向。
Eric Westhof是RNA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在国际学界素以开放、慷慨与合作精神著称,近年来,他多次到访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在科学领域,我们始终以共同体形式开展工作,必须保持交流互鉴。应当认识到这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合。尤其在当今时代,我们亟需以开放姿态推动跨学科合作,让不同领域的学者共同攻克课题,唯有如此方能推动科学前行。”Eric Westhof说。
而这种开放合作的理念已深深融入大湾区的创新基因。相比其他国际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涉及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彼此之间各有特点,同时又能够保持开放而密切的互动,这将形成非常强大的竞争力。”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上,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一语道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5》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首次超越日本“东京-横滨”,跃居全球创新集群榜首;与此同时,“澳门-珠海”集群再度入围世界百强,形成“双核驱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