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项目在合肥未来大科学城正式启动。同时,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研究计划面向全球发布。来自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十余个国家的聚变科学家共同签署《合肥聚变宣言》,该宣言倡导开放共享与合作共赢精神,鼓励各国的科研人员到中国开展聚变合作研究。
与会人士表示,经过国际聚变科学界数十年的合作与发展,聚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需凝聚全球科学家的智慧与力量,开展更为务实、紧密、开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创聚变能源未来,实现人类“终极能源”梦想。
国际合作加码
聚变工程进入关键期
核聚变能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日前发布的《世界聚变能源展望2025》显示,近40个国家正推进聚变计划,超过160个聚变装置正在运行、建设或规划之中。
随着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BEST等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装置项目的快速推进,聚变实验研究即将进入燃烧等离子体物理新阶段。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所长宋云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聚变工程研究的关键,意味着核聚变像‘火焰’一样,由反应本身产生的热量来维持,是未来持续发电的基础。”
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表示,本次牵头发起“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希望能够进一步整合国际聚变领域的合作资源,通过设立开放科研基金、组织国际学术会议、搭建联合实验平台、吸引外籍人才来华合作、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等方式,围绕聚变物理等前沿问题开展合作研究。
据介绍,围绕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EAST装置辅助加热系统、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等聚变研究领域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已与50多个国家的120余家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根据本次中欧聚变研究团队面向全球共同发布的“BEST研究计划”,预计2027年底该装置建成后,将进行氘氚燃烧等离子体实验研究,验证其长脉冲稳态运行能力,力求聚变功率达到20兆瓦至200兆瓦,实现产出能量大于消耗能量,并演示聚变能发电。
加速走向工程验证
采购、融资“热度”空前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从发展路径来看,当前,欧洲聚焦以ITER为核心的国际合作体系,国内推进“CFETR-DEMO”自主路线,北美则以私营企业为主体,整体看来,全球核聚变发展正处于向百兆瓦级工程演进的关键跃迁期,未来5年至10年将有多个示范性装置陆续落地。
作为我国核聚变能商业化的重要实施主体平台之一,近日,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发布总金额超20亿元的采购项目,涉及BEST离子回旋波源系统、低温系统关键部件等关键核心设备。
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的采购公告,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近期发布的采购项目合计预算金额超13亿元,主要为涉氚相关平台等。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大规模采购预示着我国核聚变研究方式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验证”与“示范堆导入”的关键阶段。随着聚变行业多个项目稳步推进,新路线及项目不断发布,行业开始进入密集招投标期,基于未来AI产业发展对于用电结构的重塑,可控核聚变领域具备巨大潜力。
从融资端来看,市场投资热度空前。10月以来,安东聚变、翌曦科技、曦融兆波、星能玄光等核聚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继获得融资,投资方中既有机构投资者,也有上海科创集团等国资背景加持,还包括坚定加注的多轮投资者。
国盛证券研究所能源电力分析师高紫明向上证报记者表示,当前资本在核聚变领域布局主要聚焦于支撑装置实现“高壁垒+高价值量”迭代的核心硬件与材料环节,以及前沿技术路线。一方面,装置小型化与高温超导材料的应用,让商业化的可行性显著提升;另一方面,AI算力中心等新型高能耗场景对稳定、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为核聚变能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