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85后,2020年改行下海当渔民,在广东汕头过上了耕海牧渔的生活。曾有养殖户劝我:“在咱们这里搞深远海养殖?小心鸡飞蛋打!”5年过去,伴随着与大海的“爱恨交织”,我走通了这条路。一路走来,最大的感悟就是思想要与时俱进,别被旧观念束缚。
曾经,深远海养殖是汕头人眼里干不成的事。这里的海域风速常年在每秒9米以上,台风频繁过境;海床平缓、水面开阔且无群岛遮挡,离岸至少10海里才有20米的深水。风电企业对这片海域青睐有加,深远海养殖从业者却是望而却步。长期以来,近岸内湾几乎是海水养殖区域的唯一选项,尤其是早年个别先行者试水折戟,更是固化了本地渔民的观念——汕头深远海难以搞养殖。思想的束缚,成为渔业养殖挺进深蓝的最大阻碍之一。
起初,我也曾损失惨重。但作为新渔民,自己有一股拓荒牛般的拼劲;作为年轻人,也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疏近用远、生态发展”是渔业的发展趋势,行业的未来当在深远海。有劲头,也得脚踏实地,耐心扎下去。走访山东、浙江、福建等6省上百家养殖户和企业,寻找解题之钥;搬进渔民家里,用一年半的时间与他们同吃、同住、同作业,学习传统经验……摸索、验证、改进,在一次次试错后,我找到了依靠筏架养殖设施来削波减浪的方法,让水箱在深远海“站稳了脚跟”。
2023年夏天,我回到“跌倒的地方”重新出发,组合鱼、贝、藻多个品种,外围以低成本养殖抵御风浪、内圈以高投入养殖提升效益,立体布局水下和水面。截至目前,我的海洋牧场扛住了3个台风季,更在今年超强台风“桦加沙”大考中顺利过关。路子走通,经济效益也上来了。赤嘴鳘鱼的出胶率比近岸高三成多,生蚝出肉率高五成左右。“深远海去不得”的观念逐步消散,越来越多渔民朋友受到鼓舞,开始到更远的海域“垦荒播种”。
从别人眼里的“不可能”转为现在“干得成”,怎么就成功了?我想,技术当然重要,思想上先迈出一步同样重要。渔业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们不能丢了老本,要尊重世代积累的智慧,但也必须敢闯新路。记得一次强降水,老渔民清楚近岸海水水质将骤降,但仍心存侥幸不愿去深远海,结果遭受损失,只有我在较远海域养殖的鱼毫发无损。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不能“一退了之”,可如果不愿拓宽视野,拥抱新理念、新技术,一些产业很可能在不进则退中沦为落后产业。新与旧总是相对的,转型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肯解放思想、拥抱创新,传统产业也有新的可能。
陆地和海洋都是人类的家园。新渔民的新,也体现在人海关系的重塑上。过去,渔民有“海底‘钱银’(渔获),拿到手里才归自己”的说法。他们觉得靠海吃饭不安稳,能索取就不留余地、不考虑长远。竭泽而渔,导致养殖效益一年不如一年,渔民为维持收入又盲目扩大规模,进一步加剧环境负担,陷入恶性循环。只有充分认识海洋、主动关怀海洋,才能在人海和谐中实现可持续开发。实践中,我探索养鱼排碳量与养贝藻固碳量的平衡,力争实现绿色循环。按目前情况测算,达到一定规模时我的海洋牧场就能实现“碳中和”。
5年耕海牧渔,渔民和乡亲帮助我、政府支持我,不仅让我摸索出门道,更让我感受到“蓝色国土”蕴含的巨大潜力。未来,我会继续做一名新渔民,努力建设好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蓝色家园”。
(作者为广东省汕头市瀚海海洋与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