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江畔,杨浦向新而行,昔日工业锈带已蜕变为创新秀带。在这里,无人机划过长空配送货物,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高校实验室的原始创新成果正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今年3月,《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方案》正式发布,提出4方面23项重点任务,统筹推进一揽子改革举措,激发全域创新内生动力。全域创新,意味着创新要素在杨浦的每一寸土地上自由流动、深度融合,杨浦将聚全域资源、举全区之力,让创新在每个街角、每个园区、每个课堂自由绽放。
集聚优势打造科创策源新高地
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附近的湾谷科技园,复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研发团队正攻克大模型产业化的一道难关。湾谷科技园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仅一街之隔,依托这一地理优势,复铼团队与高校实验室保持紧密合作,力争将深耕多年的大模型研究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杨浦区充分发挥区域高校林立、人才集聚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制定《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杨浦区奖励实施办法》等措施,有效调动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今年1—6月,区域高校在CNS三大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6篇,充分展现了区域原始创新力的提升。
杨浦区全力支持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智能产业研究院、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医工交叉研究平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大会等国际组织加快落地,为创业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深化区校合作方面,今年以来,杨浦区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以“一校一清单”支持高校创新发展。同时,环高校区域建设全面提速,与复旦大学共建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与同济大学共建环同济升级版,打造大学路科创街区等品牌,营造“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科创氛围,为企业在细分制造领域攀登高峰提供支持。区内涌现出一批科创企业,其中,复志科技专攻专业级3D打印领域,目前,全球专业级3D打印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
多元要素激发创新生态新活力
消费者在餐厅的一笔点单、一次支付,商家的一次接单,背后的终端系统和内部软件可能就来自杨浦创智天地广场7号楼的商米科技公司。12年前,商米科技落户上海杨浦,如今,这家从6楼一间小小办公室起步的企业,已发展成为拥有整栋办公楼的全球化企业,服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商米科技的成长发展历程,是杨浦区精心打造“大学科技园+孵化转化载体+专业服务平台”创新创业体系的生动注脚。商米科技所在的创智天地广场,是杨浦区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的中心区域。这里连接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汇聚了超5000家科技型企业,万物新生、商米科技等上海市创新型企业总部,耐克、AECON等外资头部企业,以及哔哩哔哩、抖音、声网、叠纸科技等数字科技企业链式集聚。截至2025年10月,杨浦区数字经济企业数量已突破8300家,贡献了全区超40%的税收和60%以上的营收,成为上海数字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杨浦区搭建多方交流平台,联动“大学”“大厂”创新资源,以“三个一”形式(一个高校二级学院、一批龙头企业、一批行业协会)组织“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区校企创新沙龙,与华为共建“城市灵境场景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承接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建设。其中,启迪之星在线新经济高质量孵化器已推动10余项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优质科研项目转化落地。作为上海市12家高质量孵化器之一,过去一年中,启迪之星聚焦优质企业引育、资源对接、活动举办等重点工作,系统推进孵化器建设,为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带来深刻影响。
数智主导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商业繁华、道路复杂的五角场商圈,一份外卖最快不到10分钟就能送达,这份高效得益于可在低空穿梭的无人机。杨浦区积极培育低空经济新业态,美团无人机、上海新空、穿越千机等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场景拓展与国际合作,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应用。如今,无人机配送服务已融入市民生活,涵盖商圈、公园、园区、校区等多种场景,吸引了大批市民参与体验。这是杨浦区锚定“科技创新+数智经济”双轮驱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杨浦区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发展,围绕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系统推进“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融合发展。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在线新经济”产业表现亮眼,今年1—9月营收达2890.7亿元,同比增长27.4%,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智能制造领域,纬景储能作为全国5家专精特新企业代表之一,在“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介绍企业智能工厂和长时储能发展概况,展现了传统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成果。
面对未来产业发展机遇,杨浦区在类脑智能、具身智能、空间智能等新赛道先行先试。立足上海创新高地,杨浦区积极布局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启动全市第一个未来产业集聚区——“类脑智能”集聚区,通过“一平台、一联盟、一园区、一基金+基金矩阵、一生态”推动产业集聚,已入驻近10家企业。今年6月,杨浦区与火山引擎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杨“数”浦AI Agent产业园,落地L4级高端数据标注基地,打造全市首个“城市AI工厂”,推动智能体标杆场景落地,构建杨浦“AI+产业”新生态。未来3年,AI Agent产业园将引进百家AI企业,通过平台能力搭建场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千行百业。
开放互联描绘全域创新新图景
复兴岛上,江风拂面,风景如画。11月8日,在船台公园举行的“复兴岛创新创业集聚区推介专场”活动上,包括进博会参展商、地产开发商、拟合作企业、金融机构等代表的近300名嘉宾,齐聚杨浦滨江。活动现场,近20家中外企业与杨浦区达成战略意向合作,覆盖金融赋能、科创研发、专业服务、国际合作等关键方向,成为进博会溢出效应与区域创新活力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
同月,2025(第19届)创业周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在复兴岛举行。创业周创设19年来累计吸引超15万人参与,促成投融资对接5000余次。复兴岛科创孵化大会吸引300余名“政产研用投”各界代表,分享科技创新创业前沿思考,“复兴岛创孵汇”同步启动,复兴岛高质量孵化集群将为全球大都市城市空间转型提供最新的“杨浦方案”。
杨浦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正全力打造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复兴岛是其主要承载地。目前,杨浦区已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具备国际视野、国际声誉、拥有成熟生态构建能力和前沿科技理解力的高质量孵化集群运营机构,为复兴岛注入智慧与活力。
近日,2025年杨浦区创新指数正式发布,迄今已连续第九年对外发布。9年来,杨浦创新指数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2.9%。2024年,杨浦区研发投入强度为4.83%,同比提高0.51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52件,其中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0件,彰显杨浦区持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良好的创新基础上,杨浦区构建了从早期孵化到专业服务再到研发赋能的多维度培育体系,为创新型企业成长提供全过程要素保障。2024年,杨浦区共有省部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围绕科技型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成长需求,提供全周期、专业化孵化服务;拥有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共45家,同比增长15.4%,围绕企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咨询等需求,为企业创新提供专业支撑,降低创新成本。同时,杨浦区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111家,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载体,助力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增强核心竞争力。
从大创智的一片园区到整个杨浦区的创新雨林,从一家企业的出海到整个生态圈的全球化,杨浦区用实践证明了“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当下,杨浦正进一步打造“一核引领、多点联动”的创新发展新格局,以复兴岛为主要资源,联动黄浦江两岸建设低成本、快创新、开放式的“超级孵化器”。同时,深化环高校国际创新人文社区更新试点,打造以高校为主体、各类创新要素耦合互动的创新社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杨浦将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以全域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施工图高质量转化为实景画,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贡献杨浦智慧与力量,在这片曾经辉煌的工业热土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百年数智”新传奇。
数据来源:中共杨浦区委宣传部、上海市杨浦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