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1.25),受美科技股大涨利好,港股科技集体反弹,100%纯度的港股通科技30ETF(520980)涨超3%,盘中成交额轻松突破3亿元!资金面上,近20日有14日获资金青睐,累计“吸金”超1.8亿元!截至11月24日,最新规模超48亿元!

消息面上,雷军斥资超1亿港元增持小米,持股比例增至23.26%。11月24日晚间,小米集团发布公告,本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控股股东雷军于2025年11月24日通过由其全资拥有的Team Guide Limited购入合共260万股本公司B类普通股,平均价为每股约38.58港元。以此计算,此次雷军增持总计耗费资金超过1亿港元。除增持外,小米集团于11月20日和11月21日分别回购5.08亿港元和3.03亿港元,年初至今已累计回购23.48亿港元。
海外方面,美高层签署行政命令,启动一项旨在利用人工智能(AI)变革科学研究方式、加速科学发现的全新计划“创世纪计划”(Genesis Mission)。此外,受益于美高层释放鸽派信号(支持12月降息),市场对政策放松预期增强,昨夜美股多数上涨,纳指更是涨超2.5%。
同类唯一15BP最低档管理费的恒生科技ETF基金(513260)亦涨超2%,盘中成交额已超2亿元。资金面上,近20日累计“吸金”超2.6亿元,已连续18个交易日获资金“顶格”净申购!恒生科技ETF基金(513260)最新规模达68.82亿元,基金最新融资余额为1.4亿元。

港股科技板块多数飘红:小米集团涨近6%,快手-W涨超4%,阿里巴巴-W、华虹半导体涨超3%,中芯国际涨超2%,腾讯控股涨近1%。

注:以上为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仅做展示,不作为个股推介
【中信:港股将迎来第二轮估值修复+业绩触底反弹】
中信证券表示,展望2026年,港股将受益于内部的高层规划催化,以及外部主要经济体的“财政+货币”双宽松政策,特别是美国和日本。
自身来看,港股不仅具备了国内完整的优质AI产业链公司(包括基础设施、软硬件、应用),叠加越来越多的优质龙头A股企业赴港上市,预计港股将受益于境内外市场的流动性外溢和AI叙事的持续催化。随着港股基本面的触底反弹叠加其依旧显著的估值折价,判断港股市场在2026年将迎来第二轮估值修复以及业绩进一步复苏的行情。
1. 估值修复已至,静待业绩反弹。
经历了2021至2023年的持续三年“杀估值”行情后,2024年以来恒生指数已迈入“业绩+估值”双击的行情,而恒生科技也于今年迎来了估值的大幅修复,显示全球投资者对港股的信心在回暖。估值维度,当前港股仍是全球主要市场中的估值洼地,而计算当前的恒生指数ERP仍高达到5.7%。业绩来看,当前市场一致预期显示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的2026E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5%和29.9%。考虑到明年海外政策利好,我国在高层规划指引下或迎来政策加码。叠加“反垄断”的落地和AI商业化的推进,若宏观层面的改善能兑现到上市公司业绩,港股在2026年的基本面也将持续地触底反弹。
2. 业绩周期见底,基本面预期好转。
市场预计港股业绩增速在2025年见底,恒生综指2025年的营收与盈利增速预期分别为3.6%/3.5%,而2026年预计达5.5%/9.2%,且预计2027年高位企稳;随着经济改善,预计港股业绩后续将由“盈利修复”扩展至“收入扩张”,形成营收与盈利共振上行的可持续趋势。尽管2025年的企业再融资对ROE形成阶段性扰动,随着业绩步入上行通道,市场预计港股大盘指数的ROE或续创新高。预期变化方面,7月25日以来恒生综指的2025年盈利预测值已率先“踩刹车”并小幅抬升,2026年预期更走出一条清晰的上行曲线,港股整体盈利情绪已悄然转暖。
展望2026年与2027年,行业间盈利增速预期标准差显著收敛,盈利版图更趋平稳,有望降低市场对单一板块的β依赖,助力行情有序轮动,为港股持续慢涨提供基本面支撑。结构上,成长板块预计仍有较快的业绩增长,周期行业预计业绩具备弹性,业绩或向上修复,共同带动港股业绩重拾升势。(来源:中信证券20251120《港股2026年度策略》)
【港股科技财报季来临!哪些值得关注?】
消息面上,阿里巴巴中报披露在即,2026财年第二季度业绩预计于2025年11月24日披露。
在此前披露的财报中,网易游戏业务表现强劲。11月20日,网易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司期内净收入为284亿元,同比增加8.2%。其中,游戏及相关增值服务业务延续强劲表现,实现净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11.8%,占公司总营收比重升至82%,成为拉动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此外,公司期内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86亿元。对比去年同期,网易游戏业务正在加速回暖。2024年第三季度,网易期内游戏业务板块净收入为209亿元。
百度三季度业绩亦超出市场预期。11月18日,百度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季度总营收312亿元,百度核心营收247亿元。三季度,百度首次披露AI业务收入,显示同比增长超50%。其中,AI云收入同比增长33%;AI应用收入达26亿元;AI原生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62%达28亿元。
腾讯财报依旧高速增长。11月13日,腾讯控股在港交所公告称,第三季度营收1928.7亿元,同比增长15%,上年同期1671.93亿元;第三季度净利润631.3亿元,同比增长19%。三季报显示,腾讯控股当季研发支出228.2亿元创历史新高。
据统计,截至11月21日,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成分股中11家公司已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分业务来看,受益于AI技术落地,成分股中互联网个股的广告营销、电商、直播业务业绩强劲,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同时,AI需求也推动上游云业务相关企业收入高增。另一方面,受益于海外份额增长,以及AI消费电子产品需求拉动,小米集团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3%,净利润同比增长129.3%。受益于消费电子需求走强与存储大周期共振,中芯国际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净利润同比增长43.1%,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