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季度以来,玻璃期货市场上演了多空博弈。主力2601合约从9月下旬的1282元/吨高位快速下探,11月21日触及967元/吨的阶段性新低,跌幅超20%,随后在成本支撑与政策预期的维持下震荡。当前期货价格徘徊于千元关口附近,持仓昭示着市场分歧比较大。本文将从供应、需求、利润三大核心维度,结合库存变化与政策变量,解析玻璃期货的核心矛盾,并展望后续行情走势。
局部收缩难改整体宽松
供应端的核心矛盾是“局部收缩”与“整体宽松”的博弈,其中河北沙河地区“煤改气”政策引发的产能调整最受市场关注。据行业监测,该区域近期有4条燃煤生产线集中冷修,涉及日熔量2350吨,短期形成供应减量预期。但从产业实际应对看,这一调整已在企业预期之内——区域内配套的清洁煤制气生产线已基本建成,年内预计将释放3000吨/日的新产能,不仅能完全对冲冷修减量,还可能形成供应增量。
全国供应格局的宽松特征更为明显。钢联数据显示,截至11月中旬,全国浮法玻璃日熔量稳定在16.1万吨以上,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其中华中、华南等主产区开工率维持90%以上高位。利润分化是支撑产能释放的关键因素:以煤炭、石油焦为燃料的企业毛利分别在35元/吨、12元/吨,即便天然气工艺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这种“部分亏损、整体微利”的格局,也使得企业主动冷修意愿降至年内低位,供应端“减量难、增量易”的特征愈发清晰。
需求偏弱成核心压制
需求偏弱是压制玻璃价格的“核心锚”,而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则是需求偏弱的根源。作为占玻璃消费70%的下游领域,房地产全链条数据持续承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10月全国房屋竣工面积同比下降16.9%,1—10月新开工面积降幅超29%,按单平方米玻璃用量折算,直接导致玻璃需求减少约12%。
深加工环节进一步印证了需求偏弱。截至11月中旬,全国玻璃深加工企业平均订单天数仅9.5天,较去年同期减少3天,且80%以上为15天内的短期订单。季节性因素进一步加剧了需求压力:北方地区气温骤降导致建筑工地开工率降至40%以下,南方虽仍有施工,但受工程款支付延迟影响,采购多以“小单、急单”为主。这种需求特征在“金九银十”期间已充分显现——全国玻璃产销率连续12日低于100%,旺季累库幅度超市场预期,直接引发玻璃期货价格首轮下跌。
除此之外,替代需求难以形成有效对冲。今年1—10月,汽车累计产量为 2769.2万辆,同比增长13.2%,预计全年汽车行业能实现15%左右的同比增长,但玻璃在整车成本中占比不足1%,对整体需求拉动有限;出口市场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影响,2025年玻璃制品出口量同比下降9%,企业虽转向东南亚市场,但新增订单仅能弥补部分缺口。
高库存制约反弹空间
利润分化与高库存的博弈,构成当前玻璃市场的核心矛盾。从利润维度看,燃料类型决定企业生存状态:天然气工艺企业亏损,部分企业已通过限产挺价;而煤制气、石油焦工艺企业仍有盈利空间,这使得行业既不会出现全面扩产,也难以形成集中减产。这种分化格局在价格波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玻璃期货价格跌至1000元/吨以下时,天然气企业主动减产,而煤制气企业仍维持正常生产,导致价格反弹缺乏持续性。
高库存则成为制约价格反弹的“天花板”。截至11月20日,全国浮法玻璃厂内库存为6330万重箱,较去年同期增长30.72%,处于历史同期第二高位,叠加中游贸易商库存,全行业总库存已突破8000万重箱。库存结构进一步变化:华北、华东等传统消费区库存周转天数达32天,远超15天的合理区间,部分贸易商为回笼资金已开始低价抛货。随着冬季需求进入淡季,库存去化周期可能延长至明年二季度,这将持续压制玻璃价格弹性。
价格上行空间有限
综合供需、利润及库存格局,四季度玻璃期货价格仍将处于“弱现实”主导的震荡偏弱行情,千元关口的博弈可能持续,但价格上行空间有限,下行风险尚未完全释放。具体来看,短期期货主力2601合约将在950~1100元/吨波动,核心驱动逻辑从单边下跌转向政策预期与库存压力的拉锯。
上行空间的制约因素清晰:一是供应宽松格局未改,16万吨以上的日熔量将持续形成供给压力,除非“反内卷”落地引发产能退出,否则难以形成实质性利多;二是库存去化难度大,玻璃厂和贸易商超8000万重箱的总库存需要需求同比增长10%以上才能消化,而当前需求仍处于收缩通道;三是地产需求修复滞后,即便政策加码,从施工回暖到玻璃采购的传导周期也至少需要3个月,远不及市场预期即时效应。
下行支撑则来自成本与政策预期:煤炭、天然气价格的冬季反弹将筑牢成本底线,950元/吨附近对应天然气工艺企业的成本线,价格若持续低于该水平,可能引发区域性减产;同时,地产保交楼政策的持续推进,将为远月合约提供预期支撑,使得2605合约较2601合约存在一定升水结构。(作者单位:广州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