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引导基金公司持续强化人力、系统等资源投入,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近年来,兴证全球基金投研体系全面迭代升级,通过专业研究小组搭建、跨组协作、“老带新”人才梯队建设等系列机制,为公司投资决策提供平台化、专业化、体系化的研究支持,为公司上千亿的权益基金管理运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一迭代效果也初步体现在收益率曲线之上。根据国泰海通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截至9月末,兴证全球基金近一年、近两年、近三年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均位居13家权益类大型公司之首。此外,兴全商业模式、兴全社会价值三年持有混合、兴全多维价值等多只主动权益基金获7家基金评价机构全五星评级(国泰海通证券评级结果截至10月末,其余机构评级结果截至9月末)。
面对周期轮转、结构分化的市场行情,精细分工的研究团队如何发挥效能?置身于科技浪潮之中,主动权益基金如何捕捉机会?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深入兴证全球基金投研团队采访调研,探寻大象起舞背后的足迹。
专业研究支撑平台化升级
人才建设是资产管理行业的核心,如何让团队有机衔接,对投资决策形成有效助力,兴证全球基金正在不断探索完善一条自己的路径。
“这个过程就像手工艺人慢慢开始操纵精密仪器,通过体系化、流程化来提高效率,但是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要尽可能为投研人才留出空间。”兴证全球基金副总经理、研究总监、基金经理谢治宇如是总结道。
近年来,兴证全球基金投研团队启动了一系列变革。“首先体现在研究的加法。”兴证全球基金投资总监、基金经理乔迁介绍,“我们需要研究员能在一些值得持续投入研究的行业扎根,去积累未来三五年的事情。”
2018年以来,兴证全球基金持续扩充研究团队,充实细分行业的研究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制造、周期、消费、科技、医药五个小组,由资深研究员担任组长,既能为年轻的研究员提供跨行业视角,还能显著提升投研转化效率。
盘活这个机制的关键角色,正是组长。
在乔迁看来,优秀的研究员不仅体现在熟悉产业的上下游,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组织研究,还体现在了解投资端的诉求,进而清晰地排列出研究的优先级顺序。
以医药行业为例,2024年春,时任医药组组长的隋毅(现任兴全合兴基金经理)凭借自己对于医药行业的专业与敏感度,察觉到经历长达三年巨幅下行的创新药行业,可能正酝酿着巨大的机遇。因此,他力推公司引入资深创新药行业研究员。
“创新药是一个专业性很高的细分行业,分析师之间的方差很大,我感觉在这个领域需要一位扎得足够深的研究员为投资决策提供专业支持。”事实证明了隋毅的判断,在随后的创新药大行情中,医药组的研究在投资端充分兑现了专业价值。
“富有经验、熟悉公司文化的研究组长,勇于在面对迅猛变化时承担责任,推动形成投研共识,组员跟着组长也才能更知道‘仗该怎么打’。”乔迁表示。
一体化协作发掘新机遇
除组内协作外,当较大级别的板块机会出现时,跨组协作机制更便于迅速集结团队、投入研究力量。
2022年,现任兴全合远基金经理的吴钊华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助理,彼时投资端传递来大量跟新能源和周期相关的投资线索,有待他和不同行业的研究员一同去验证。
吴钊华是化工研究员出身,其熟悉的化工新材料行业与新能源产业息息相关。在这些专题研究中,他跟汽车、锂电、电力设备的研究员协作,从看似了无新意的周期板块中,挖掘到了新产业趋势的火种。
跨行业的深度报告会在周度的投研会议上分享。翻看过往几年的深度报告,AI、创新药、机器人,时下火热的主题都曾是这些报告的主角。
“当前一些全新的行业尚处于需要发掘的混沌状态,例如AI行业,绝不应该只有TMT研究员才去研究AI,而是所有研究员都应该去研究和发掘。”谢治宇告诉记者。
谢治宇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2025年,科技组牵头对AI相关材料做细致的梳理,通过跨组别的协作,他们找到了两家在AI材料领域十分关键的标的,其中一家来自周期组覆盖的建材行业,另一家来自制造组覆盖的军工行业。
不仅是跨小组协作,投资与研究之间的协作与融合同样至关重要。
现任兴证全球品质甄选基金经理程剑是投研体系迭代后的第一批基金经理助理,他深知研究与投资之间需要具备足够的默契,才能察觉起于微末的投资机会:“研究员能够跟踪到产业内微弱的变化,但难以对变化的意义做出判断,而基金经理能识别变化中蕴含的机会。”
在基金经理助理的岗位上,程剑观察发现,有的年轻研究员在自己的行业内非常专业,但对于不同基金经理的投资框架不甚了解,只能通过定期报告中的持仓,推测这位基金经理偏好什么类型的资产。
在一次投研体系改革的意见征集中,程剑建议,基金经理应定期向研究员路演其投资框架,以便于年轻的研究员能够有的放矢地汇报研究成果。后来,公司组织基金经理讲解自己的投资框架和投资观点,并逐渐作为惯例保留下来。
长周期考核引领长期主义
2025年3月,基金经理杨世进参加了一场投教直播,一位持有人在观看后截图评论道:“杨世进管理基金没几年,就已经满头白发了,要么研究太辛苦,要么能在兴证全球基金做基金经理得熬几年。”
事实上,兴证全球基金的基金经理的确需要做比较长时间的研究,经历较长周期的考核。在管理基金前,杨世进已经做了十年研究。
“公司培养人才时间比较长,有充足的时间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尝试不同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杨世进总结道,“在投资上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很多时候基金经理可以相对自由地去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
投资总监乔迁也经历了长达9年的研究员生涯:“观察和学习了很多内部卓越的基金经理,并且公司文化有利于个人对自身的探索,在这些幸运的环境中,慢慢积累了能够信任的要领和框架。”
在长期价值观的基础上,兴证全球基金鼓励研究员寻找适合自己性格的投资方法论。“经过一段研究的深度积累后,有的人能够看清产业的长期脉络,愿意耐心地做一些左侧的积累和布局;有的人则对市场和风险比较敏锐,具有很强的线索捕捉能力。”乔迁总结道,“我们不会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但研究员需要展现出一些具有长期价值的一技之长。”
在投资端的考核上,兴证全球基金既通过基金经理负责制为投资留出足够的空间,同时也实施严格的考核。
“市场绝大部分时间都不会是顺风期,即便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阶段性不适用于当前的市场环境,我们也要求基金经理储备好足以应对不同市场情景的底部能力,以长期研究和价值定价作为底层能力,形成不同市场下对持有人有效的投资保护。在此基础上,我们会给基金经理提供足够的空间,去培养长期正确且符合自己能力和性格的进阶方法论,这样投资才能做得更出色。”乔迁表示。
文化传承打造人才梯队“软实力”
在采访兴证全球基金投研团队的过程中,基金经理们常常提到的是“在别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这似乎是兴证全球基金人才梯队建设中比较有特色的“老带新”和“传帮带”。
“我是2014年加入兴证全球基金的,曾经参加过一场公司领导主讲的周期股投资会,会上讨论了传统的卖方分析框架关注的前瞻指标、同步指标,但这套方法的胜率不高。后来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要相信经济学的常识,做判断的时间周期要拉长一点,站在年度维度去考虑周期的位置,相信不精确但理性的决策,在高位敢于抛售,在低位敢于买入。”杨世进对投资生涯中的新老传承颇有心得。
程剑则格外珍视资深基金经理共管产品时收获的经验。2023年初至2025年初,程剑与谢治宇共同管理兴全合宜,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段宝贵的学习期,也是难得的“保护期”。
“资深的基金经理带着你,一笔一笔告诉你他是怎么在特殊情况甚至极端情况下去处理的,到自己独立管理产品的时候,相对会更从容。这个培养机制时间比较长,但对于个人长期成长是有帮助的。”程剑表示。
在兴证全球基金投研办公区的墙面上,展示着那些公司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投资业绩的基金经理的净值曲线。“你知道公司为什么要把这些曲线挂在哪儿吗?”程剑自问自答道,“这会提醒我们,公司在市场上的口碑来自日积月累的业绩,公司希望每一位研究员和基金经理都要经常思考,我们要如何创造自己的投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