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个颇具反差的新趋势正在国内教育体系中悄然扩散: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正主动走进职业院校课堂,重新学习一门技能,从文凭教育走向职业教育。
这一现象被媒体形容为“回炉”——这个曾带有补救意味的词,如今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重塑职业路径、重建就业信心的选择。同时也有力证明了,学历不再是终点,技能正回到价值体系的中心。
政策的风向也在同步调整。从浙江到广东,从安徽到山东,多地陆续推出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技师培养计划,一年制技师班、大学生技师班、技能深造课程密集落地。职业教育不再被视为“次优选项”,而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补短板”“强技能”的关键使命。
企业与市场同样传递着强烈信号。在产业升级、智能制造和服务经济全面发展的当下,高技能人才的稀缺程度前所未有。相比“好看”的学历,社会越来越愿意为“好用”的能力付费,实操能力、项目经验与技能证书正在成为职场竞争的核心筹码。现实与预期之间的落差,推动大学毕业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路径。
社会观念也在悄然改变。曾经“学历至上”的叙事正在让位于“技能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现实逻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与其停留在焦虑和等待中,不如走进职业教育系统,把未来握在自己的手里。技术不再是低端劳动的符号,而是专业主义、创造性和职业尊严的象征。
在这一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东方教育的实践显得尤为典型。从安徽万通到贵州新东方,从技师培养体系到校企协同机制,这一教育集团正在吸引、接纳并促进“回炉”学生的能力重建与职业跃迁。它所呈现的,是中国职业教育如何迎接“技能时代”的范本,也为未来人才培养系统的升级提供了有力参照。
“回炉”并不是退步,而是一种再出发。它反映的是年轻人对现实的洞察、对未来的主动选择。当“学历崇拜”逐渐退潮,“技能自信”正成为新一代青年的共同信仰。而这,正是一个教育强国该有的底色。
01 | 大学生“回炉”热
今年,已经本科毕业的李长进做了一个令周围人诧异的决定,“回炉”职校,从头再来。
“在原来的行业工作几年后,我越来越意识到掌握一门实实在在技能的重要性。”李长进表示。他选择了一条自己真正热爱、真正具备竞争力的道路——进入贵州新东方烹饪技师学院学习,在他看来,“烹饪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这让我找到了真正的职业热情。”
与他同行的,还有来自市场营销、机械工程、计算机等多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们之中有的人在就业市场屡屡碰壁,有的人在职场找不到成长空间,有的人则渴望在“爱好与饭碗”之间建立统一。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在经历了学历带来的“虚高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后,希望重新通过技能找到可持续的职业出路。
李长进的故事并非孤例,而是一个更大趋势的缩影。越来越多本科毕业生走进技校课堂、进入技师班。在他们看来,“回炉”不是降级,而是一次重新投入技能教育、重塑职业身份的主动选择。这背后不仅是个人职业判断的变化,更是教育供给结构、就业市场需求和社会价值观重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原所长孙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并非偶然,而是一种趋势的显现。他指出:“本科毕业生‘回炉’或是一种长期趋势,既是部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用人需求脱节的体现,也与社会观念的转变、国家多年来支持职业教育密不可分。”
事实上,从政策层面到社会认知,中国正在经历一次“技能价值”的再认定。
目前,多地政府已密集出台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职业教育政策。2024年7月,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20个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支持技工院校面向未就业大学生开设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班,并将其纳入技工院校年度招生计划。文件还提出,引导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技能培训。
同年8月,广东省人社厅发布新政,提出面向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生提供“一年制技师培养”,让高学历群体在短周期内获得高层次技能认证。这一制度的推出,被业内认为是对“职普融通”的又一次积极探索,它标志着教育体系正从单一学历导向转向技能导向,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融合。
换言之,本科生“回炉”技校,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选择,更是政策引导下的结构性转型。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变化正在重塑青年人的职业路径。
传统的“文凭=岗位”逻辑已被打破。以制造业、服务业、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越来越需要具备实操能力与技术素养的人才,而这恰恰是多数本科毕业生的短板。因此,企业也越来越愿意为有技能、有经验的人才支付高薪,而不是为单纯的学历买单。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就业数据显示,拥有职业技能证书的求职者平均起薪比同等学历未持证者高出15%—25%。与此同时,IT、智能制造、餐饮服务等行业的技能岗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超过30%。
“以前家长觉得上技校是没考上大学的退路,现在反而有本科生主动来技校。”贵州新东方烹饪技师学院负责人感叹,这种观念的反转,是社会对职业教育认知的重大转变。
在“技能中国行动”与“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职业教育不再是教育体系的“末端”,而逐渐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柱。
02 | 从“技能回炉”到“职业重塑”
作为国内领先的职业教育集团,中国东方教育近年来积极参与“大学生回炉”群体的教育实践,如安徽万通技师学院、贵州新东方烹饪技师学院、山西冶金技师学院等,这些院校的项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东方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响应国家人才战略、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一系列举措缩影。
中国东方教育旗下安徽万通技师学院,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据界面新闻获悉,针对未就业的本科及专科毕业生,该学院开设了汽车检测、大数据信息管理等专业,计划分别招生40人,学制均为三年。
这些专业紧密对接产业发展方向。汽车检测专业对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大数据信息管理则对接数字经济领域。学院采用“理实一体化+工学交替+校企协同+岗能匹配”的培养模式,实训课程占比高、设备先进、项目实战性强。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市场需要的是具有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员工。”安徽万通技师学院负责人表示,高级技工学校注重“产教融合”,与企业保持紧密合作,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技校毕业生因其实操能力强、上手快,往往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均优于一般专科毕业生。
与安徽万通一样,贵州新东方烹饪技师学院也在今年迎来了20位选择“回炉”的本科毕业生,其中10人通过考核,正式进入预备技师班。他们来自计算机、机械工程、市场营销等不同专业,却都选择了烹饪艺术。
针对这一群体,学院创新推出“预备技师培养计划”,设定了三级培养目标:基础阶段注重烹饪基本功与主流菜系;进阶阶段强化跨界融合能力;最终目标是培育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据学院负责人介绍,在教学实施上,该学院量身打造了特色培养方案:实施“技能分层教学”,开设专项强化课程;推行"双导师制",由学院资深教师和企业大师共同指导;特别设立“专业融合工作坊”,鼓励学生将原专业背景与烹饪技艺创新结合。
此外,该学院还构建了完善的“三段式”实践体系,通过系统化的实训、轮岗和顶岗实习,确保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
“他们的加入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学院负责人说,“本科生选择技师教育,充分说明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知。”
在山西冶金技师学院与太原万通职业技能学校,“回炉”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太原万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孙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2023年“回炉”学生约10人,2024年增至30人,多来自二本、三本院校。学校专门为他们开设为期8个月的短期强化课程,削减重复理论教学,突出实操与项目制训练。
“我们采用‘拆解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接线组装元器件,同时通过‘倒推式教学’,从工业现场案例出发解决真实问题。”孙磊称,除了授课培训,学校还会指导学生考取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证书。8个月课程结束后,学校会为学生颁发结业证。
许多职校与企业都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能直接帮助学生对接就业。“每逢毕业季都会有不同企业进校宣讲和招聘,如果学生不满意,我们会再给他推荐其他企业。”孙磊表示。张爱兵也提到,从学校毕业的“回炉”学生,找到对口工作的概率超过90%。
山西冶金技师学院则实行“一人一方案”的培养模式,实操课程占比高达80%。后期还会定期举行座谈会,追踪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确保每位“回炉”学生都能适应技校的教学节奏。
“几年前有位东北大学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来学数控加工,半年后就进了航天企业做多轴机床操作,现在工作很稳定。”该校张爱兵老师说。
这些案例表明,“回炉”并非“降维”,而是一种“职业跃迁”。通过系统的技能训练和校企联动机制,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青年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找到了新的出路。
03 | 未来展望:技能崛起与教育再平衡
随着“回炉”现象的扩大,中国职业教育正在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这既是教育体系内部的再平衡,也是社会价值观的重塑。
过去二十年,中国教育的主旋律是“学历化”。但如今,市场与政策正在共同推动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型。
国家层面,“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双证制度”等政策已形成体系,技师学院不再是边缘化的教育机构,而成为国家战略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支点。
未来,高校与技校的边界将更加模糊——本科教育负责“思维塑造”,职业教育负责“能力养成”,两者叠加形成完整的人才成长链条。
中国东方教育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产业生态。无论是汽车检测、烹饪艺术还是电气自动化,其旗下学校都在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教学即生产、课堂即工厂”。
“未来我们希望为不同背景的学子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在技能中找到人生方向。”中国东方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就业率,也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逐步构建出“学历+技能”双轨并行的成长路径。
未来五年,“大学生技师班”“一年制技师培养”“技师硕士”等创新形式有望在全国铺开。政策可在以下方向深化:首先是制度保障,完善大学生报考技师院校的政策通道,强化学分互认、学历衔接;其次,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与考核体系,实现“岗位即课堂”;最后是社会认知层面,通过媒体与政策宣传提升公众对技能教育的认同感,破除“技能歧视”。
可以预见,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实践证明“技能亦是力量”时,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将迎来真正的结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