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为凝聚行业智慧、探寻发展新路径,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二十届21世纪金融年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在会上,中信聚信(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梓建围绕科技金融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服务布局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核心议题,分享了其所在机构在股权投资领域的探索与思考。
作为金融央企下属的股权投资平台,中信聚信早在2015年便开始专注于硬科技投资,逐步形成“区域集中、赛道聚焦”的投资策略。林梓建指出,当前新质生产力领域技术门槛高、认知壁垒强,传统“大而全”的投资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机构必须转向“做减法”、深耕细分赛道。
为应对“十五五”期间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要求,中信聚信进一步强化了对细分赛道的深耕能力。林梓建介绍,中信聚信围绕电子信息、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少数核心领域,设立专业研投团队,制作重点产业图谱,识别技术空白与产业链短板,并针对性孵化或投资相关企业。
与此同时,中信聚信还积极联动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设立关键领域专项基金。“例如近期在成都成立的电子专项基金,专门投微波射频、数据链、芯片等电子信息领域,作为一个纵向的投资,这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对具体项目的把握评判能力,也更好可以做到全产业的投资。”林梓建介绍道。
从财务投资到产业赋能,中信聚信正在积极提供“耐心资本”。林梓建特别指出,科技金融的核心在于从“财务投资”转向“产业资本”的角色转变。中信聚信在投后阶段深度参与企业成长,通过对接下游订单、引入优势供应商等方式,为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提供实质性赋能。
“这些服务正是科技型企业最急需的。”林梓建说,“只有真正帮助企业成长,我们才有信心将更多资金投向早期项目。”据介绍,在中信聚信新设的基金中,70%至80%的资金投向早期科技项目,有效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为适配“耐心资本”的定位,中信聚信还将基金期限从五年延长至七年、八年甚至十年,并在投资决策机制、运营模式和人才梯队建设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
在科技金融人才建设方面,林梓建坦言,复合型人才稀缺是行业普遍面临的挑战。为此,中信聚信采取“内外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引进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骨干,提升团队中工程师思维的比例;另一方面在项目评审中引入科技企业高管、高校专家等行业外脑顾问,提升决策的专业性与前瞻性。
“科技金融不是快钱业务,而是需要深耕、耐心和专业判断的长期事业。”林梓建总结道,“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助力中国科技走向高水平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