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隆基绿能(601012.SH)发布了关于董事长增持公司股份计划完成的公告。截至2025年11月21日,钟宝申累计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增持公司股份6,131,900股,占总股本的0.08%,累计增持金额为10,069.31万元,已全额完成不低于1亿元的增持目标。增持完成后,其持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6%。
2025年11月26日收盘,隆基绿能(601012.SH)股价约在18.81元,较前一日微跌,总市值1438亿元。这个曾登顶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榜首的巨头,代表着A股光伏板块的信仰,此刻仍处在行业挣扎之中。
从实控人李振国夫妇当年的百亿“高位套现”离场疑云,到如今股价腰斩再腰斩;从错失TOPCon技术红利,到孤注一掷押宝BC电池。隆基绿能的故事,今后又将怎么讲?
起于“套现”,困于“亏损”
故事的起点,不得不提那个让无数中小股东至今意难平的“刺”。
几年前,隆基绿能实控人李振国夫妇通过向高瓴资本转让股份,套现约158亿元。在资本市场上,实控人的钱袋子往往是企业经营的“晴雨表”。当创始人在高位将巨额纸面富贵落袋为安时,往往意味着他们认为公司的估值已经透支了未来。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隆基的股价开启了漫长的下行通道。而到了2025年,这种“信心危机”终于被赤裸裸的财务数据实锤了。
根据隆基绿能刚刚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财报,报表上的红色数字触目惊心:
营收失速,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509.15亿元,同比下降13.10%。曾经动辄千亿营收的增长引擎,熄火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03亿元。虽然相比上半年,Q3单季度的亏损收窄至8.34亿元,但这依然意味着,隆基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要亏掉近1000万元。
更要命的是资产减值。在过去的一年里,硅片和组件价格像坐过山车一样俯冲。隆基库房里堆积的存货,如果不及时卖掉,就变成了烫手山芋。财报显示,公司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这本质上是在为过去的激进扩张和库存管理失误“买单”。
对比同行,这种痛感更为强烈。当竞争对手晶科能源(688223.SH)凭借TOPCon技术的先发优势在市场上攻城略地,甚至通威股份(600438.SH)利用成本优势在红海中厮杀时,隆基绿能却显得步履蹒跚。
错失TOPCon,豪赌BC
为什么隆基会摔得这么惨?仅仅是因为行业周期吗?或许,这是战略误判的代价。
在2022年到2023年,光伏行业面临技术路线的十字路口:是选择工艺成熟、降本迅速的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还是选择理论效率更高但工艺极难的BC(背接触)技术?
绝大多数同行,包括晶科能源、钧达股份(002865.SZ),都毫不犹豫地拥抱了TOPCon。结果是,TOPCon迅速成为市场主流,吃掉了大部分红利。
而隆基绿能的管理层,表现出了一种令人费解的“战略定力”(或者是“战略固执”)。李振国曾公开表示:“TOPCon是过渡技术,BC才是终极未来。”于是,隆基在TOPCon扩产最疯狂的两年里,选择了“不作为”。
这种“不作为”的后果在2024~2025年集中爆发:
市场份额被蚕食:客户需要高效率组件时,市面上铺天盖地都是TOPCon,隆基的PERC旧产能成了落后产能,只能低价甩卖。
BC产能爬坡艰难:隆基押注的BC技术(HPBC),虽然转化效率确实高,但生产难、良率低、成本高。根据调研数据,BC组件的成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比TOPCon高,在价格战中处于劣势。
在光伏组件价格跌破0.7元/瓦的“白菜价”时代,客户对价格极其敏感,谁会为了多那一点点效率去买更贵的BC?
尽管隆基在2025年宣称BC一代和二代产能将达到70GW左右,并试图通过泰睿硅片等技术降本,但这更像是一场“亡羊补牢”。
通俗点说:当别人都在开着混动车(TOPCon)大把赚钱时,隆基非要造纯电超跑(BC)。结果超跑还没造好,市场已经被混动车占领了。
这不是技术优劣的问题,这是商业节奏的问题。隆基管理层在技术路线上的“洁癖”,让股东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内忧外患与管理层的“中年危机”
除了财务和战略,隆基绿能的管理和外部环境也面临巨大挑战。
船大难掉头,管理层被指“僵化”。作为一家拥有数万员工的巨头,隆基的反应速度肉眼可见地变慢。在应对产能过剩和价格战时,公司显得犹豫不决。近期市场传言公司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包括李振国辞去部分管理职务,钟宝申走到台前。这被外界解读为公司试图纠偏。
但投资者的耐心是有限的。面对爱旭股份(600732.SH)在BC赛道上的紧逼,以及通威股份在硅料端的一体化碾压,隆基曾经引以为傲的“全产业链成本控制能力”正在失效。
隆基绿能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然而,地缘政治的阴云从未散去。美国对东南亚光伏“借道”出口的关税大棒,以及欧洲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审查,始终是悬在隆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25年,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隆基的高利润海外市场份额面临被挤压的风险。
虽然隆基账上还有资金,但面对BC电池扩产所需的几百亿投入,以及旧产能改造的巨额开支,钱还能烧多久?最新的公告显示,公司在陕西等地动辄百亿的扩产项目,资金来源多为“自筹+借款”。在亏损状态下大幅举债扩产,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风险的走钢丝行为。
隆基绿能会倒闭吗?大概率不会。它依然拥有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和庞大的销售网络。
但隆基绿能还能回到4000亿市值的巅峰吗?短期看,并不容易。
对于投资者而言,现在的隆基绿能不再是那个“躺赢”的标的,而是一个困境反转的观察对象。
看点在于,2026年,隆基的BC电池能否真的像他们承诺的那样,实现成本与TOPCon持平,并依靠效率优势杀出一条血路?
如果BC技术路线被证明只是小众市场(如屋顶光伏),而无法统领地面电站,那么隆基押上的身家性命,可能就真的“打水漂”了。
李振国曾经说过:“光伏行业在这个阶段,死掉的企业会很多。”现在,他和他的隆基绿能,正努力避免成为这句话的注脚。(《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