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点去的儿童医院,排队两小时,确诊是甲流。”
“早上9点到儿研所,已经排到578号。核酸检测得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做,等了100多号才做上。”
近日,流感疫情爆发,北京各大医院儿科都挤满了生病的孩子和焦虑的家长。
《华夏时报》记者在北京民航总医院儿科看到,尽管已接近中午12点,仍有很多患儿和家属等在候诊区,医生护士仍在忙碌接诊。
销量激增
不仅医院接诊量大幅上升,药店的抗流感药品也变得抢手。
“可威和速福达都只剩一盒了,今天上午突然全被买走了。”民航总医院附近药店的销售人员这样说道。
不过社区药店的供货仍然比较充足。本报记者在一家社区药店看到,东阳光药生产的仿制药奥司他韦(可威)、罗氏制药的原研药奥司他韦(达菲)和罗氏制药的原研药玛巴洛沙韦片(速福达)均摆放在进门显眼位置,期间不乏上门询问的消费者。
据叮当快药最新数据,11月15日至21日期间,奥司他韦全国销量同比激增237%,抗流感创新药玛巴洛沙韦也增长了180%。
针对大家关注的药品是否会涨价或者短缺,罗氏制药相关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前速福达是纯进口药物,其生产、包装需要在日本、美国、瑞士三个国家完成,供应链较长。为缩短供应链时间,罗氏制药已于2024年10月将速福达20mg*2片规格片剂的分包装在上海本地化生产。这样显著缩短产品的交付周期,能更高效地响应中国市场的需求。今年速福达整体供应量是去年的3倍以上。同时,如果个别地区突然出现流感疫情大幅上升,罗氏与经销商的保供团队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应急预案,将以最快速度响应,确保药品及时送达医疗机构。
国产奥司他韦的主要供应商东阳光药也表示,公司已构建了成熟、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与应急预案,有能力在疫情高峰期确保药品的稳定供应。
随着创新药玛巴洛沙韦(速福达)进入医保并快速放量,中国的抗流感药物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格局重塑。曾经由奥司他韦独占鳌头的时代正在远去,一个“两强争霸”的新时代正在开启。
奥司他韦的黄金时代
2002年,罗氏原研药奥司他韦(达菲)首次进入中国,尽管价格昂贵、供应有限,但因为疗效显著迅速成为治疗流感的“金标准。”
随着2016年达菲专利到期,东阳光药成为国内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相关仿制药,商品名定为“可威”,“可威”通过剂型创新——特别适合儿童服用的颗粒剂,以及价格优势、渠道优势,迅速打开市场。实现了国产药对原研药的完美逆袭。可以说,2017年是“达菲”市场地位的转折点,之后渐渐被边缘化。
从2016年开始,可威迅速放量,随着竞争对手达菲的进一步萎缩和自身渠道的持续下沉,可威的市场份额继续稳步提升,成为治疗流感的临床一线首选药物。
2019年是可威的销售巅峰。由于当年冬季严重的流感疫情,可威的销售额飙升至约59亿元人民币。在奥司他韦市场中,其份额稳固在90%以上。
可以说,2016—2019年是可威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黄金时代,它从一个成功的国产仿制药,成长为了“超级大单品”。
东阳光药也凭借可威的放量,营业收入从2016年的9.42亿元,迅速增长为2019年的62.24亿元,短短3年时间爆炸式增长了近600%。2016年到2019年,东阳光药的净利润从3.81亿元增长为19.19亿元,增幅近450%。
“创新者”速福达
然而好景不长。2021年奥司他韦的竞争对手罗氏制药的创新药玛巴洛沙韦(速福达)正式获批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全程只需一次口服”的便捷性和更快的症状缓解速度,对奥司他韦(需要一天两次,连服五天)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特别是在2024年速福达纳入医保后,销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据多家券商推测,速福达在2024年全年销售额可达30亿元人民币大关,在整个口服抗流感药市场中约占15%—30%。
本报记者在药店看到,20毫克2片装的速福达售价为244元,10粒装的可威售价108元,10粒装的达菲售价228元。
药店销售人员表示,大家咨询购买比较多的是东阳光药的可威和罗氏制药的速福达。
奥司他韦已经从一家独大的销量巅峰跌落。
东阳光药在2021年突然巨亏17.51亿元。当年,因为疫情防控关系流感病毒未大规模流行,叠加东阳光药业绩强依赖核心产品“可威”,造成全年营收仅10.58亿元人民币,与2019年营收超60亿元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
随后,集采和竞争对手加入,同时从价格和市场空间两个方面对可威进行挤压,结束了东阳光药一款神药打天下的黄金时代。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20个省份将奥司他韦颗粒纳入省级集采;平均价格从原来的15—20元/袋降至约2.97元/袋,降幅超过80%。
这意味着“可威”颗粒剂失去了高毛利空间,销售额开始大幅下滑。
另外,去年浙江省医保局公示药品挂网调整名单,“可威”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因“不符合要求”被直接暂停挂网,未来将极大影响市场份额。
就目前来看,奥司他韦仍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已从峰值下滑,未来抗流感药品市场双寡头格局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