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动汽车”到“电动社会”,让“绿色交通”真正延伸到海陆空全域,是宁德时代(300750.SZ/03750.HK)董事长兼CEO曾毓群最新公开讲话中提到的新能源产业重要探索之一。
简单来说,宁德时代不仅要在“老地盘”陆地上深度挖掘电池应用场景,更要“上天入海”,将技术和产品的赋能空间由“一个平面”拓展至“三维”。
这样的探索正在不断落地,最新的关键一步则聚焦万亿级新兴赛道低空经济。据测算,203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4万亿元。不过,行业当前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诸多制约因素有待消除。
不少欲破题者已先行进入该领域深耕。而对于新能源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而言,既有将其产品拓展应用至这一新兴赛道的直接动力,也有作为行业“领头羊”重塑低空经济等千行百业生态、加速新能源技术更广更深赋能社会的价值驱动。
首创eVTOL水上机场,有望加速低空经济规模化落地
全球低空经济正值爆发前夜,中国凭借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航空技术积累,正快速成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的技术创新者与市场引领者。与此同时低空经济的落地仍受到相关制约。其中,空域供给是当前行业的瓶颈之一。宁德时代想要从低空经济中挖掘“全域增量”,踏出的第一步就是消除空域供给这块“硬骨头”带来的阻力。绕开行业传统思路,宁德时代及其生态企业峰飞航空科技直接向水要空间,将低空基础设施延伸至广阔水域。
以 " 零碳水上机场 +eVTOL 航空器 " 为创新组合的全球首个 " 海空一体低空经济解决方案 " 正式发布。
他们为全球低空经济行业推出首个专为eVTOL航空器设计的零碳水上机场,宽大的甲板作为起降平台,船舱则作为候机厅与机务室,组成可灵活部署的零碳水上机场,并且与eVTOL共享数据,智能协同。
在能源与维护保障方面,该水上机场为光储充一体,由纯电驱动、太阳能增程,配备宁德时代新一代船用动力电池,支持eVTOL快速充电与全天候作业。
“让船变成移动空港,让海面布满可以起降、充电、备降的弹性节点;配合eVTOL和无人机,不再依赖少数固定机场,而是在广阔的水域上铺一张网络。”方案发布会现场,相关负责人强调,在法规和安全标准满足的前提下,它具备一个最小eVTOL机场的所有关键要素,“在eVTOL时代,起降、供能、指挥、通信这四件事到位,就已经是一座机场。”
移动空港集群,打造海陆空超级枢纽。
该零碳水上机场的推出,意味着宁德时代为低空经济提供了一套由零碳水上机场与eVTOL航空器协同构成,且配备光储充能源保障及智能调度系统的“海空一体”解决方案。该方案不仅解决了传统低空基础设施“选址难、部署慢、运维重”的行业痛点,更通过灵活部署于江河湖海,大幅提升效率并降低综合成本。
零碳水上机场,补足低空智慧基础设施缺口。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零碳能源体系,该方案能够在更多场景实现“点对点、迅速直达”,较高的可行性使得该方案为低空经济规模化应用落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式。
总体而言,这一“海空一体”解决方案有望填补低空智慧基础设施的缺口。“如果这张蓝图在未来5–10年逐步实现,中国将拥有全球最智能、最绿色、覆盖最广的低空基础设施网络。”上述负责人称,这一基础设施网络不只是服务单个行业,也不只是单个城市,“而是一整代人对安全、效率与生活方式的期待。”
其同时坦言,“这件事,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独立完成,需要政府、企业、产业伙伴一起参与。”
从陆域拓展到全域,增量应用前景如何?
正如宁德时代强调,只有拓展更多使用场景,才能形成真正的“全域增量”。
重塑五大核心场景,构建 " 电动社会 " 蓝图。
最新发布的“海空一体”低空经济解决方案在实际使用场景中潜力如何?在目前的设计中,“海空一体”低空经济解决方案可满足海洋能源平台运维、高频通勤、海空文旅体验、应急救援以及移动空港集群作业等不同应用场景需求。
该方案在日前发布之际也进行了首次公开演示,位于江苏昆山的淀山湖面上,2吨级eVTOL航空器从零碳水上机场起飞,展示零碳机场与eVTOL的协同作业能力。此外还进行了多架机编队实景演示,三架2吨级eVTOL编队飞行,并现场完成伞投物资和救生筏投放任务。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该解决方案将在未来3–5年进入快速推广期,预计到2030年,相关业务有望覆盖我国主要海上风电场、50%以上重点港口和众多沿海、沿江城市群。
以海洋能源平台运维这一应用场景为例,海上风电场和海上油气平台通常远离陆地,传统运维需依赖船舶往返,耗时长且受天气制约。例如离岸50公里的海上风电升压站,船舶单程耗时约4小时且受潮汐影响经常延误;海上钻井/采油平台物资供应单程甚至需要10小时左右。一旦风机故障停机或平台急需零件,如此缓慢的响应往往无法满足生产需要,“等船”过程中经济损失巨大。
据介绍,在“海空一体”方案下,“eVTOL + 海上节点”的设置,可以大幅缩短到场时间。实际测试表明,eVTOL可16分钟抵达50公里外的风电站平台,58分钟飞抵150公里外的海上油气平台,效率提升10 倍以上。“海上有前置性的能源补给和备降点设置,提高可用率,随着规模化运营,单次运维成本显著下降。”
对普通公众而言,更易触及的则是通勤需求。尤其在沿海湾区和海岛地区,不少城市和岛屿之间距离不远,但受水域阻隔影响,居民通勤和游客往来只能依赖渡轮或绕行陆路,耗时长且班次有限。或者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从市中心到港口或机场,多数路程同样“看着近行得远”,堵车、排队、换乘是日常体验。
未来则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海岛周边或城市合适位置,布局eVTOL水上移动平台,由载人eVTOL提供快速空中交通服务,实现通勤时间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跨越。而通过基础设施和网络设计,把成本摊薄到一个接近日常通勤的水平,当空中的座位成本下降到接近商务舱甚至高铁票价时,空中通勤就会像打车一样自然。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宁德时代还将计划构建一张由多艘船艇和eVTOL组成的庞大且弹性的网络,根据季节、项目,甚至天气,船艇在海上移动、组合、分布。也就是说,当某个区域任务密度上升时,可以临时调集更多节点,在淡季又可以把能力收拢到别处,这是传统基础设施完全不具备的灵活优势。
发布会上将这种应用场景称为移动空港,在这张网络里,不是人去找基础设施,而是基础设施主动向需求靠拢。这张网络的合理构建实际上对“海空一体”方案未来高效、智慧、规模化的落地应用起着关键作用。
曾毓群此前强调,新能源产业的终极使命,是实现能源体系的零碳化,而零碳之路将成为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其指出,当前新能源产业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从高速度到高质量,从局部突破到全域增量,将迎来一个更广阔、更系统的增长时代。
全球首创,海空一体新模式。
“海空一体低空经济解决方案”的推出,即意味着宁德时代电池产品从乘用车、商用车、电动船舶进一步拓展至低空航空领域,且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
实际上,创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在短短6年时间内就实现了赶超海外巨头,动力电池使用量登顶全球,数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始终以绝对领先优势占据行业第一。
为技术和产品探索新的“用武之地”,将有机会为宁德时代带来更为陡峭的增长曲线。但在这探索征程中“增长”是自然结果,为千行百业“绿色赋能”则是更深远的意义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