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26日电(记者高少华)贝恩公司26日发布报告指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当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主要应用于科研、导览和少数工业制造领域,2024年出货量仅达数千台。未来5至10年,这一市场将进入黄金发展期,人形机器人不仅将重塑工业生产,更将深刻影响商业服务和家庭生活,开启“通用型劳动力”时代。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部署将取决于规模化成本降低及技术突破等核心因素。
从工业制造到服务场景,机器人技术已广泛应用,而人形机器人被视为下一代智能化的核心力量。它不仅重新定义“通用型劳动力”和“生活伙伴”,更重塑人机协同生态,改变工作与生活的交互模式。业内观察显示,领先企业已积极开展测试与验证,行业竞争加速。未来,传统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模糊,产业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据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销量有望达到600万台,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美元;在乐观情形下,销量甚至可能超过1000万台,市场规模达到2600亿美元。随着产业链成熟,商业模式也将多元化,涵盖核心零部件供应、研发外包以及整机原始设备生产(OEM)和原始设计制造(ODM),形成完整生态。
目前,在硬件模块方面,行星滚柱丝杠和六维力矩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成本占比最高的零部件,约占总成本40%,预计未来降本幅度可达70%-80%。人形机器人行业已识别出八项关键技术瓶颈,涵盖人工智能芯片、电池与热管理、传感器等核心环节。
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将经历三个阶段:早期商业探索、工业领域率先应用、商业及家庭场景普及。初期,个人消费端科技爱好者和工业试点将成为主要市场;随后,汽车、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耐用品行业将率先实现人力替代;最终,医疗、物流、商用清洁等商业场景,以及家庭陪伴、教育、娱乐、家庭清洁等消费场景将全面铺开。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突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态问题。未来十年,能够在成本、技术和应用场景实现协同发展的企业,将更有机会在市场中占据领先位置。”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高科技业务主席成鑫表示,“对于企业而言,人形机器人不是‘是否参与’的问题,而是‘如何参与’的问题,现在正是战略布局的窗口期。”
成鑫认为,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部署取决于四个核心因素:规模化成本降低及正向投资回报、关键技术突破与成熟度、行业需求紧迫性和应用场景的风险承受力。预计到2035年,物料清单成本将从当前的4至5万美元降到1至2万美元,降幅达到60%至70%。当成本下降到临界点,人形机器人在投资回报上将超越部分行业的人类劳动力,标志着大规模替代人工的临界点出现。
贝恩建议,对财务投资者而言,当前需要关注市场规模、盈利能力、技术壁垒、降本潜力及跨界应用前景,其中行星滚柱丝杠、触觉传感器和人工智能芯片被认为是最具投资吸引力的硬件领域。对潜在行业参与者而言,必须明确战略目标,选择竞争赛道,制定商业化路径,构建差异化优势。对未来将部署人形机器人的客户而言,在引入人形机器人之前,需要从价值创造和落地实施两大维度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