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至11月27日,首届红果创作者大会在山西太原举办。大会以“结果总会发光”为主题,汇聚了编剧、导演、制作方、演员及相关行业代表等千余位嘉宾,探讨行业的未来方向与发展路径。
多元题材、更高标准,鼓励精品内容
活动现场,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以“深耕内容守初心”为主题做了发言。他分享了三个平台最新内容趋势:
一是现实题材在平台内容生态中的占比稳步扩大,如全网播放量超15亿的《东北爱情故事》,紧密贴合九十年代东北经济社会环境变化,传递困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二是传统文化题材的创作热度攀升,近期热播的《冒姓琅琊》细致呈现传统服饰、建筑风貌、书法艺术,受到了众多历史爱好者的高度评价;三是AIGC技术让漫剧成为“潜力股”,红果短剧上播放量破2亿的漫剧作品持续增多,技术的运用让观众能更快看到更精彩的内容,也给短剧创作带来了新可能。

▲ 红果短剧内容生态日趋多元
内容趋势持续迭代、创作方向不断聚焦精品的同时,红果短剧也通过主动升级规范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平台今年先后三次大幅提升审核标准,促使创作者不断打磨剧本,更加注重剧情逻辑性、人物丰满度和故事内涵。
此外,红果短剧也在帮助好内容和优秀创作者被“看见”:一方面,平台大力推进创作者账号运营工作,让创作者与观众能够围绕剧情展开实时互动;另一方面,平台结合春节档、暑期档等关键节点,为优质短剧提供全周期宣发支持。据悉,2025红果暑期档实现站内总观看量311亿次的亮眼成绩。
帮助新人、提升回报,构建服务型生态
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致力于帮助更多人才进入短剧行业、提升行业生产效率,助力短剧内容繁荣,也会向短剧出品方提供更多的人才选择,提升行业供需两端的匹配效率。大会期间,红果短剧举办了“鎏光盛典”,红果创作者运营负责人杨杰在盛典上分享了平台的思考。
他认为,短剧的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涌入,过去一年,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推出了多个拉新和成长计划,鼓励行业成熟机构挖掘新人创作者,并给予更多的培训与项目机会。目前,平台已有约50%的剧由新人导演执导。11月,短剧创作服务平台正式开放编剧自主入驻能力,新人编剧可自主完成注册,平台还将持续优化机制,推进各类功能全面开放。
帮助新人入行后,平台也在思考如何让好的创作获得合理的回报。红果短剧先后推出了编剧和演员的分账机制,让创作者的收入与作品的市场表现直接挂钩,且可在作品上线后持续获得收益。红果还多次上调剧本合作的保底和分成比例,让激励梯度更具区分度。以10月份为例,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当月剧本总分账破7000万元。
杨杰还提到目前行业里普遍存在的问题:编剧、制作方、演员等角色之间存在沟通壁垒和信息差,项目流程繁琐低效,造成资源浪费。为此,红果短剧通过创作服务平台,让从业者能更高效地撮合,帮助行业理顺流程、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实现共赢。

▲ 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成立
一系列增效举措已转化为实际成果。根据大会公布的数据,红果平台合作创作者与出品方数量持续增长,2025年红果创服平台孵化微短剧数量较年初增长近4倍,其中130余部红果端播放破10亿,包括《心动还请告诉我》《在八月盛夏》《掌生》等用户反响热烈的作品。
新生力量促进品质升级
越来越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从文字世界出现在短剧屏幕,形成从小说到短剧的优质内容供给。小说为短剧提供了坚实的故事基础和初始粉丝,而短剧的成功又反哺原著,带动其阅读数据和IP价值的再度攀升。
番茄小说总编辑谢思鹏在大会上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2025年10月,番茄IP改编微短剧收入较2024年全年增长8倍,多部现象级作品《盛夏芬德拉》《云渺》《念念有词》《老千》等均改编自番茄IP,成为今年的文化热点。
微短剧的欣欣向荣,吸引了大量创作者跨界加入。百川中文创始人、总编辑洛古特分享了从网文编辑转型为短剧编剧的经验。他表示,这种转型不仅是表现形式的革新,更是创作思维的升级,“编剧需要不断琢磨新开头,不断迭代,超越自己”。影视公司大唐之星创始人张莉则表示,专业化、品质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行业良性发展注入了动力。
杭州星链无限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穆裕给出了他的剧本创作“三要素”:选题清晰、逻辑巧妙、台词精彩。刚刚好影视创始人李佳佳则从平台特质角度补充道,红果平台极具包容性,其用户群体更关注内容本身的质量,只要故事扎实、情绪到位,作品就能被用户看见。宁波墨初影业CEO鲁通认为,红果推出的分账模式让创作者享受作品长尾价值。在这样的市场化机制激励下,演员愿意深耕作品、打磨演技,制作方则聚焦于提升品质,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红果短剧的持续投入,既为创作者开辟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丰厚的收益渠道,也为观众带来了多元丰富的故事。未来,平台将持续以创作者为核心,构建开放高效的服务型生态,进一步优化创作工具、完善激励政策、扩大创作者曝光渠道,让更多精品内容脱颖而出,助力微短剧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