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线上的智能化改造,再到城市生活中的数字支付,当金融真正读懂技术、融入产业、贴近民生,它不再只是经济活动的“输血者”,更成为催化创新、重塑生态的“造血者”。
厚植新兴产业沃土:
“新标尺”丈量技术“未来价值”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的战略指引下,一场以金融创新催化产业创新的变革正悄然加速。
立得空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得空间”)是中国移动测量系统的开创者,在公司创始人及首席科学家李德仁院士的带领下,公司持续深耕移动测量技术,不断拓展其在时空智能领域的应用,曾服务于北京奥运会、嫦娥探月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然而,这份沉甸甸的“技术家底”,在寻求融资时却一度面临“有价无市”的尴尬——技术路线的前瞻性如何量化?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如何公允评估?未来现金流的爆发点又该如何精准预判?
破解这道难题,需要一把能识别未来价值的“新标尺”。农业银行没有固守传统的信贷评审模式,而是启动了一套更为立体、动态的“全面体检”机制。在服务立得空间的过程中,农行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分行借助农业银行集团综合优势,行司联动,不仅梳理其专利“家底”,更借助行业专家力量,深入剖析其从移动测量到实景三维,再到布局自动驾驶高精地图与机器人SLAM算法的技术延展性与市场卡位。
最终,一套量身定制的“投贷联动”方案应运而生:先以4000万元股权投资助力其完成PRE-IPO轮融资,夯实发展根基;再通过绿色通道提供2000万元信贷支持,为公司日常研发与市场拓展注入流动性。这种“股权+债权”的组合拳,精准匹配了科创企业非线性成长的资金需求曲线。
这笔资金的支持,其意义远不止于解了“燃眉之急”。它更像一剂强心针,让立得空间敢于在新赛道上放手一搏,将时空智能技术拓展至自动驾驶领域,在自研谱系丰富的无人运输机器人产品方面,加速从移动测量系统服务商向智能物流机器人、全栈式机器人技术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跃升。立得空间融资经理包方毅对此深有体会:“这种‘不仅看财务数据,更评估技术实力’模式,意味着对我们创新价值的真正认可,实现了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的转变。”
立得空间的蜕变是湖北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生动切面。农行湖北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彭爱玲告诉记者,为了系统化滋养这片“科创森林”,农行湖北分行正致力于构建一套全新的生态系统:在产品端,推出科技型企业专属信贷服务体系以及“科技e贷”“科捷贷”“鄂创积分贷”等特色产品,将人才创造力、研发投入度等“软实力”转化为授信的“硬通货”;在服务端,农行湖北分行更是将触角不断前移,推动农业银行总行级“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基地”与“科技金融实验室”落户武汉光谷,通过差异化政策,陪伴前沿产业从创新源头一路成长,完成从“实验室”到“上市后”的全生命周期护航。
随着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迭代升级,企业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向着更高层次演进。从覆盖全球的跨境金融,到赋能整个产业链的供应链金融,再到更深度的股权合作,农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已从“资金合作者”进一步升级为“战略合伙人”,书写下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崭新篇章。
加码传统产业转型:
金融活水助推“智造”升级
在“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引下,“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正从战略指引转化为生动的市场实践,这一进程离不开金融力量作为关键催化剂,为实体经济注入澎湃动力。
走进重庆磐谷动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磐谷动力”)展厅,墙上百余张专利证书,见证着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清洁大功率发动机以及燃气发动机领域长达33年的执着与坚守。
然而,在这彰显创新实力的荣光背后,企业曾深陷“技术值钱、厂房不值钱”的普遍性融资困境。“研发投入占我们营收的8%到10%,但传统的信贷模型更看重固定资产抵押。”磐谷动力总裁李玉望道出了许多科技型企业在高速发展期的共同焦虑——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如何获得市场的公允定价和资本的青睐。
转机始于农行重庆永川支行一次常态化走访。农行客户经理团队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评估模式,而是启动了行内创新的“技术流”评价体系,综合考量企业专利的“含金量”、研发投入的强度、科研团队的人员构成以及未来市场的广阔前景,为企业进行精准的科技属性画像和信用评估。
“基于对磐谷动力技术实力和成长性的全面判断,我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审查审批流程,及时投放了首笔贷款。”农行重庆永川支行公司业务部经理申镇瑀回忆道。这第一笔1000万元“专精特新‘小巨人’贷”,如同及时雨,精准滴灌了企业加快智能化制造的沃土。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新基地启用、高端设备购置以及厂房建设等需求接踵而至,资金渴求持续增长。农行重庆永川支行持续跟进,根据企业实际经营周期和资金周转特点灵活调整支持方案,为其提供了“陪伴式”的金融服务。该行在今年7月追加的授信中,特别包含了承兑汇票额度,这套多元融资组合拳打下来,有效满足了企业在采购、生产等环节的多样化金融需求,降低了综合融资成本。“农行的资金支持,为我们持续的技术攻坚和市场开拓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让我们敢于在研发上投入,敢于在产能上扩张。”李玉望直言。
如今,磐谷动力6号厂房正拔地而起,预计新增产值4亿元的产品将扬帆远航至欧洲、非洲市场,成为中国掌握3000千瓦以上柴油发电机组核心技术的标杆,真正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跃升。
磐谷动力的成功蜕变并非孤例。如何推动技术改造升级,构建与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产业模式变革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模式,是农业银行长期探索并致力破解的课题。如今,越来越多如磐谷动力这样的企业在农业银行的金融助力下,加快数智化转型,共同汇聚成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磅礴力量。
激活服务业新动能:
“数字支付”赋能智慧生活
“十五五”规划建议擘画了“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的崭新图景,当“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温暖注脚,一场由数字人民币引领的服务业变革正在南海之滨悄然上演。在这里,农行深圳分行正将一串串数字密码,转化为惠及千行百业、温暖千家万户的金融活水,书写着国有大行支持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答卷。
从2019年成立数字人民币试点项目组,到2021年设立总行级数字人民币创新实验室,农行深圳分行始终走在前沿。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数字人民币受理门店已突破50万个,将这份“数字红利”融入消费者日常的“衣食住行娱”,让金融服务如影随形地陪伴在市民身边。
当灵活就业者通过手机轻松提取住房公积金,体验着“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带来的便捷时;当家长在教培机构安心预付学费,享受着农业银行“智付安心”平台提供的资金保障时;当游客在甘坑小镇用数字人民币购买特色商品,感受“碰一碰”的便捷支付体验时——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正汇聚成数字人民币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动人乐章。
随着“深港双城记”持续火热和外籍人士“来华旅行热”不断升温,农行深圳分行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服务场景。在农行深圳分行位于深圳机场的服务网点,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游客克里斯仅凭护照,就在自助发卡机上申领到了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体验了12种外币实时兑换的便利。
推动数字人民币实现从“尝鲜”到“常用”、从“支付”到“智付”、从“普及”到“普惠”……如今,农行深圳分行配合深圳市政府发放的近1.5亿元数字人民币红包,已在深圳的商圈、景区、地铁等场景中激荡起消费新活力。截至2025年9月末,已有累计52万人次参与农行深圳分行各类数字人民币优惠活动,让市民在“衣食住行娱”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优惠。
作为首批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农业银行将继续深耕金融科技创新沃土,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务,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长江之畔到南海之滨,一场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释放更大能量。展望未来,农业银行将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持续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数字化转型,为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升级服务业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支持。当金融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澎湃的动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书写崭新的“金融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