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主办,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承办的2025第三届践行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论坛在京举行。论坛聚焦“十五五”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需求,与会专家们就大食物观的实践路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食物系统转型升级等重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满足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产、学、研各界共同努力,在理论、政策与技术层面进行系统性创新。
东北农业大学党委常委,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高放表示,高等农业院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勇担使命,加强有组织科研,为实现粮食安全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强化绿色食品科技的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为践行大食物观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魏后凯深入剖析了“十五五”时期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提出了统筹推进“四个农业”、统筹保障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统筹推进粮食产销区协调发展等“六个统筹”的系统性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国强聚焦粮食安全核心能力现代化,阐述了完善国家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提出了筑牢产能根基、坚持创新驱动、着力畅通循环、践行绿色理念、完善治理体系的“五位一体”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格局保障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分析了“十五五”时期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内外部形势与挑战,强调立足大食物观把牢消费趋势,立足大农业观推动结构性改革,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统领农产品供需适配,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济民从营养健康视角分析了我国食物与营养供需形势,论证了食物系统转型优化的必要性,并建议从生产端、消费端、营养端和系统端协同发力,加快创建营养导向型可持续中国式食物系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秀荣对传统粮食安全量化指标进行了深刻反思,呼吁建立更具动态性和包容性的安全评价框架。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周应恒则指出,加强国民的食物营养教育,引导形成健康、节约的膳食消费模式,是筑牢食物安全社会基础的关键一环。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还围绕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全面节约战略、共同富裕、数字治理以及全球食物系统变革等命题,从粮食安全治理的特定维度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