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在11月27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多部门介绍了未来具体的实施思路:打造更多AI消费应用爆款、探索实施区域一体化文旅消费惠民措施、加快构建消费品质量安全全链条治理格局……多措并举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努力为扩消费、惠民生、稳增长作贡献。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
在消费品领域加快落地
方案要求,加速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渗透应用,深刻重塑消费市场形态。人工智能成为促进消费的“催化剂”。
接下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产品创新与场景拓展双轮驱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品领域加快落地,激活消费新动能。
在产品创新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深入实施消费品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消费品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用户需求—智能设计—柔性生产—精准服务”的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实现产业端与消费端的精准对接。
在场景拓展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更多消费场景渗透,通过创造全新消费体验激发潜在需求。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发布推广213个“数字技术赋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应用场景,后续将进一步挖掘一批利用AI技术精准破解行业痛点、提升制造效能、引领品牌升级的解决方案,打造更多AI消费应用爆款。
何亚琼表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达5.15亿,应用场景持续拓展,AI终端新产品竞相涌现,印证了市场对AI消费产品的旺盛需求。未来的消费模式将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购买,而是转向“订阅一种生活”的全新体验,AI将成为连接商品与生活的核心纽带。
推进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
方案提出,扩大特色和新型产品供给。对此,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负责人杨枿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推进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扩大二手车流通,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房车露营等汽车后市场,全链条扩大汽车消费。聚焦绿色、智能等方向,促进家电家居消费。
在丰富特色文旅产品供给方面,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表示,当前,国潮、文创、非遗产品的消费呈现需求旺盛、活力十足的火热态势,涌现出众多适配性强、体验感好、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爆款产品,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增进了文化认同与精神满足。
接下来,文化和旅游部将开展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动漫奖评奖,激励动漫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打造优质IP。实施文化创意产品提升行动,扩大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范围,开展“创意来自典藏”文创产品展示推荐工作,指导培育“城市礼物”品质化、体系化发展。
此外,文化和旅游部将制定非遗工坊建设操作指南,引导非遗工坊提质增效,推出一批优质非遗相关产品和服务。持续举办“非遗好物国潮焕新”四季非遗购物月等活动,发布非遗好物,打造非遗市集,推动非遗进景区、进街区,鼓励非遗产品进入商超、免税店销售,释放非遗消费潜力。文化和旅游部还将举办“游购乡村”活动,以“游”促“购”,为城里游客找去处,为乡村产品找出路。打造“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跟着名著去旅行”等品牌,满足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要。支持举办区域性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探索实施区域一体化文旅消费惠民措施。
加快构建消费品质量安全
全链条治理格局
方案要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稽查专员嵇小灵介绍,针对网络销售环节,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进一步加强网络销售消费品质量监管的公告,明确电商平台责任,将缺陷消费品召回从线下延伸到线上;组织开展网售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赋码核验试点,从源头严防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还将加快构建消费品质量安全全链条治理格局,强化常态化监管,提升预防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全系统开展了“守护消费”铁拳行动,深挖问题线索,瞄准生产销售“三无”产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消费品质量违法违规问题,持续保持从严从快查处、全链条追溯,筑牢消费品质量安全防线。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还将继续组织查办一批典型案件,强化行刑衔接和公开曝光,全力净化消费市场,维护消费信心。
同时,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快构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消费品标准体系,推动增加“好产品”供给,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已经发布22项涉及家用冰箱、燃气灶具、淋浴器等日用消费品能耗水耗国家标准,建立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扩大绿色产品认证目录范围,促进绿色消费提质扩容。针对儿童玩具、燃气燃烧器具、人造板等重点消费品研究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注意到老年人上网选商品拿不准、不放心的问题。何亚琼说,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加快编制老年用品标准体系,研究推进“银龄”认证工作,给合格的产品贴上“安心标签”,让老年人买得放心、买得安心、用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