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8 03:00:19 股吧网页版
法雷奥增强型转矩矢量技术揭秘
来源:OFweek

  随着电动车技术的飞速发展,“续航焦虑” 逐渐缓解的同时,一个新的痛点浮出水面 —— 越来越重的车身给驾驶操控性带来了巨大挑战。想象一下:一辆搭载大容量电池的电动车,在弯道中仿佛 “重量级选手”,难以灵活转向,甚至可能因为重心过高、动力分配不均导致轮胎抓地力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雷奥(Valeo)的工程师团队推出了电驱动装置的增强型转矩矢量控制系统(Enhanced Torque Vectoring Systems for Electrical Drive Unit),通过智能分配左右车轮的动力,让 “大块头” 电动车也能拥有超跑级的过弯表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拆解这项黑科技,看看它如何重新定义电动车的驾驶体验。

  一、痛点直击:电动车为啥 “越跑越重”,过弯还容易 “发飘”?

  1. 电动车的 “体重超标” 危机

  想让电动车跑得更远,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大电池容量 —— 但电池的重量可不是小数目。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更长续航→更大电池→更重车身,也就是文档中提到的 “Overweight epidemics in electrical cars”(电动车超重问题)。

  根据法雷奥 2024 年 2 月基于标普(S&P)数据的市场调研,随着电动化进程加速,SUV、跑车、中高端轿车(B/C/D 级)这三类车型受超重影响最明显,过弯时的操控压力也最大。这些车型要么追求大空间大电池,要么追求高性能,车身重量动辄超过 2 吨,传统的动力分配系统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2. 传统方案的 “治标不治本”

  过去,车企主要依靠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来改善过弯表现 —— 简单说,就是通过 “刹车单侧车轮” 来调整车身姿态。但这种方式有三个致命缺点:

  舒适性差:刹车介入时会有明显的顿挫感,破坏驾驶流畅性;效率低:靠刹车消耗动力来调整方向,相当于 “浪费能量”,还会增加续航损耗;磨损快:长期频繁刹车会加速刹车片老化,增加车辆后期维护成本。

  而法雷奥提出的转矩矢量控制系统(TV 系统),核心思路是 “主动分配动力” 而非 “被动刹车调整”—— 让左右车轮能独立获得不同的扭矩,从根源上解决超重电动车的过弯难题。这种方案不仅能提升操控性,还能减少能耗和部件磨损,堪称一举多得。

  二、技术探索:4 类转矩矢量方案,谁是 “最优解”?

  为了找到最适合电动车的技术方案,法雷奥团队做了全面的 “基准分析与创新”(Benchmark & Creativity),梳理出了 4 大类转矩矢量系统,每类都有独特的工作原理和适用场景:

  1. 减法式(Subtractive):简化结构,但效率不足

  核心逻辑:去掉传统的开放式差速器,用双离合器替代,通过 “切断一侧车轮动力” 来实现扭矩差异。

  优点:结构最简单,新增的传动轴数量最少,成本相对较低;缺点:本质上还是 “减少动力” 而非 “优化分配”,效率表现和开放式差速器一样差,难以满足高性能需求。2. 可传递式(Transferable):两种路径,各有侧重

  这类方案通过离合器或刹车来传递扭矩,分为两种细分类型:

  离合器式:靠平行齿轮调整转速,离合器传递扭矩;刹车式:靠行星齿轮调整转速,刹车传递扭矩。共同优点:模块化设计,兼容性强,能适配现有电动车的动力架构;关键差异:刹车式的 “叠加输入扭矩” 相对较低,不需要额外增加减速机构,后期维护更省心;离合器式则需要更高的驱动扭矩,可能需要加大离合器尺寸或新增减速阶段。3. 附加式(Additive):主动赋能,性能拉满

  这是最具创新性的方案:在传统差速器基础上,额外增加一个辅助电机(eMotor),通过行星齿轮组主动为单侧车轮 “补充动力”,实现扭矩的精准分配。

  优点:扭矩传递效率极高(无需离合器或刹车介入),功能覆盖范围广,无论是低速过弯还是高速极限驾驶,都能提供最优的动力分配;特点:虽然需要新增两套行星齿轮组,结构复杂度略高,但成本仍低于 “双电机方案”,而且性能上限更高 —— 在高扭矩需求场景下,甚至比双电机系统更出色(因为双电机存在扭矩限制)。4. 双电机式(Twin motors):直接粗暴,但成本太高

  每个车轮都配备独立的电机和减速器,相当于 “左右车轮各自为战”,能实现最极致的扭矩独立控制。

  优点:操控性理论上最好;缺点:成本高昂,结构复杂,能耗和重量也会大幅增加,不符合 “高效轻量化” 的趋势,因此法雷奥并未将其作为核心研发方向。

  三、严苛测试:从仿真到实测,筛选 “最优解”

  好的技术方案,必须经过真实场景的检验。法雷奥团队通过 “仿真分析 + mission profile 测试”,从 “功能需求、约束条件” 两大维度,对所有方案进行了全面评估。

  1. 先搞清楚:电动车到底需要多大的 “扭矩分配能力”?

  团队用AMESIM 15 自由度模型做了 “螺旋测试”(spiral test),模拟不同车速、转向角度、车辆扭矩下的过弯状态,重点关注 “轮胎抓地力” 和 “扭矩分配优化”。

  测试结果显示:在准静态条件下,需要一个 “最优连续转矩矢量需求”—— 简单说,就是过弯时左右车轮的扭矩差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太小导致操控不足,也不能太大导致轮胎打滑。而瞬时的高扭矩差异,则可以通过系统的峰值扭矩性能来覆盖。

  这个测试的核心意义在于:明确了转矩矢量系统的 “性能指标”,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尺寸和设计方向 —— 就像盖房子前先确定 “承重需求”,才能选择合适的建材。

  2. 两大极端场景测试:兼顾 “日常通勤” 和 “极限驾驶”

  为了全面验证方案的实用性,团队选择了两个完全相反的测试场景:

  场景 1:RDE 循环(实际驾驶排放循环)—— 模拟日常通勤,重点测试 “系统效率” 和 “能耗影响”;场景 2:纽北赛道弯道(Nürburgring corner profile)—— 模拟极限驾驶,重点测试 “扭矩传递能力” 和 “车身稳定性”。

  测试过程中,团队重点关注 4 个核心指标:

  (1)系统效率:谁更省电?ESC 系统:没有额外的齿轮和离合器,对电驱动桥效率几乎无影响,但操控性最差;减法式:效率表现糟糕,和开放式差速器差不多;附加式:虽然有辅助电机,但无需刹车或离合器介入,扭矩传递效率极高,日常通勤的能耗增加仅为 0.3%(相对于无转矩矢量系统的车辆);制动式可传递系统:能耗增加更低,仅 0.15%,堪称 “高效实用派”。(2)驱动扭矩:谁的 “力气” 更大?附加式:最大扭矩矢量可达 ±1900 Nm(辅助电机 14kW 时),完全能覆盖高性能车型的需求;制动式可传递系统:最大扭矩矢量约 ±900 Nm,满足日常驾驶和大部分场景的操控提升;减法式和离合器式:需要更高的驱动扭矩,容易导致部件尺寸过大。(3)功能可用性:谁的 “适用范围” 更广?附加式:在所有车轮转速差和牵引电机扭矩范围内,都能稳定工作,功能可用性最佳;双电机系统:受限于电机扭矩,高扭矩需求下反而不如附加式;离合器式可传递系统:有 “车轮超速限制”,超过限制后就变成了 “电子限滑差速器(eLSD)”,适用范围较窄;ESC、减法式:虽然覆盖范围广,但操控性能不足。(4)成本与复杂度:谁更 “接地气”?

  判断复杂度的核心指标是 “新增传动轴数量”(相对于开放式差速器):

  减法式:新增轴数最少(用双离合器替代差速器),成本最低,但性能不足;制动式可传递系统:新增轴数少,结构紧凑,成本可控;附加式:新增轴数最多(需要两套行星齿轮组),但仍比双电机系统便宜,且性能更优;双电机系统:成本最高,复杂度最高,性价比低。3. 最终筛选结果:两大方案脱颖而出

  经过多轮测试,法雷奥团队锁定了两个重点研发方向:

  附加式转矩矢量系统:胜在 “全能性”—— 效率高、扭矩大、适用范围广,适合中高端跑车和高性能 SUV;制动式可传递转矩矢量系统:胜在 “实用性”—— 能耗低、成本可控、维护简单,适合日常通勤的中高端轿车和普通 SUV。

  四、设计细节:把 “黑科技” 装进电动车,还要 “小巧轻便”

  确定了技术方向,接下来就是 “落地设计”—— 核心要求是 “紧凑、模块化、兼容现有架构”,毕竟电动车的底盘空间寸土寸金。

  1. 制动式可传递转矩矢量系统:实用主义的 “空间大师”

  设计亮点:

  结构:采用 “同轴三级行星齿轮组”,转矩矢量模块的径向尺寸<175mm,轴向宽度和传统方案一致,完全不占用额外空间;重量:仅增加 20kg,对整车续航影响微乎其微;性能:最大扭矩矢量 ±900 Nm,日常过弯时的能耗增加仅 0.15%(RDE 循环测试);工作原理:过弯时,通过控制左右刹车的开合状态,配合行星齿轮组调整转速,实现扭矩分配。比如右转弯时,左车轮超速,此时关闭左刹车、打开右刹车,精准分配动力,让车身平稳过弯。2. 附加式转矩矢量系统:性能党的 “终极配置”

  设计亮点:

  结构:采用 “摆线针轮减速器 + 同轴双行星齿轮组 + 辅助电机” 的组合,径向尺寸同样<175mm,完全同轴设计,适配现有电驱动桥架构;模块化与可扩展性:辅助电机的尺寸可灵活调整 —— 全尺寸版本最大扭矩矢量 ±1900 Nm, downsized 版本 ±1400 Nm,能满足不同车型的性能需求;重量:增加 30kg,虽然比制动式重,但性能提升显著;工作原理:辅助电机通过 1:34 的减速器驱动太阳轮,再通过行星齿轮组将动力传递到单侧车轮。比如左转弯时,右车轮需要更多动力,辅助电机主动为右轮 “补能”,让过弯更迅猛、更稳定。

  两个方案的共同优势:转矩矢量功能与差速器同轴设计,最大化利用底盘空间,无需对现有电动车架构做大幅修改,降低了车企的适配成本。

  五、法雷奥的技术聚焦:为什么押注 “单电机电驱动桥 + 转矩矢量”?

  在众多技术路径中,法雷奥明确了自己的核心方向 ——单电机电驱动桥 + 差速器 + 转矩矢量系统,而非双电机方案。原因很简单:

  性价比更高:单电机架构成本更低,配合转矩矢量系统,能以 “较低的额外成本” 实现接近双电机的操控性能;效率更优:避免了双电机的冗余能耗,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极限驾驶,都能保持高效运行;兼容性强:可复用量产中的湿式离合器等成熟部件,降低研发和生产难度;包装更紧凑:同轴设计让底盘布局更简洁,为电池和其他部件预留更多空间。

  总结来说,法雷奥的转矩矢量技术,本质上是 “用智能控制替代硬件堆砌”—— 不依赖多电机,而是通过精准的扭矩分配算法和紧凑的机械设计,让电动车在 “轻量化、高效率、低成本” 和 “高性能、好操控” 之间找到完美平衡。

  六、技术价值:不止于 “好开”,更是安全与体验的双重升级

  这项技术的意义,远不止 “让电动车过弯更稳”:

  驾驶体验:提升 “驾驶乐趣”(fun to drive),让普通消费者也能感受到超跑级的操控质感,无论是山路弯道还是城市环路,都能灵活应对;安全性:减少轮胎打滑风险,提升车身稳定性,尤其是在雨雪天气或湿滑路面,能有效避免侧翻、甩尾等危险;经济性:相比 ESC 系统,减少刹车片磨损,降低维护成本;相比双电机系统,降低购车成本和能耗,提升续航表现;市场前景:随着电动车向中高端化、高性能化发展,转矩矢量系统将从 “小众配置” 走向 “主流需求”,SUV、跑车、中高端轿车都将成为核心应用场景。

  原文标题 : 法雷奥增强型转矩矢量技术揭秘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