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1月27日举行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具身智能产业正以超50%的增速跨越式发展,2030年将达到千亿元市场规模。不过,也要着力防范重复度高的产品“扎堆”上市等风险。目前,相关部门正围绕强化政策牵引、加快技术攻关、推动成果应用等开展系统谋划。下一步,将建立健全具身智能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支持“大小脑”模型协同、云侧与端侧算力适配等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卡点堵点问题。
从春晚舞台上大秀秧歌,到完成全运会火炬传递任务,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频频迎来“高光时刻”,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新产品集中发布。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相关板块行情火热。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公司在A股市场表现强劲,超九成年内收红。宇树科技等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竞相启动IPO冲刺。
热潮之下,行业洗牌同步加剧,一星机器人等多家企业陷入困境或解散。有观点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在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安全性等方面仍有不少缺陷,担心这只是一个新的泡沫。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在发布会上回应表示,“速度”与“泡沫”一直是前沿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和平衡的问题,这对于具身智能产业来讲也是一样的。
“近年来,在创新引领和需求释放的双重作用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产业规模,正在以超50%的增速跨越式发展。根据市场调研机构预测,2030年具身智能产业将达到千亿元市场规模。”李超说,与此同时,当前人形机器人在技术路线、商业化模式、应用场景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随着新兴资本加速入场,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5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其中半数以上为初创企业或“跨行”入局,这对鼓励创新来讲是一件好事;但是,也要着力防范重复度高的产品“扎堆”上市、研发空间被压缩等风险。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关键在于合理引导。据介绍,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围绕强化政策牵引、加快技术攻关、推动成果应用等开展系统谋划。下一步,将结合“十五五”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健康规范发展。
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加速构建行业标准与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具身智能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产业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围绕“大小脑”模型协同、云侧与端侧算力适配、仿真与真机数据融合等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产业卡点堵点问题。此外,推动训练与中试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国范围内具身智能技术、产业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加速具身智能体在真实场景中落地应用。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具身智能十大观察》报告显示,政策引导下,具身智能产业未来将呈现技术创新聚焦算法优化与国产替代,产业协同强化上下游合作与集群发展,应用落地向工业、医疗、家庭等场景纵深拓展三大趋势。
对于后续投资机遇,中信建投分析指出,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长期空间广阔。现阶段,建议不拘泥于“人形”,而应深度挖掘“AI+机器人”的投资机会,比如,外骨骼机器人、灵巧手和传感器这三个方向的商业化落地更快。
中金公司研报也指出,人形机器人经历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迭代,产品逐步成熟,长期成长空间广阔。随着产业向商业化迈进,动力装置(如电池)、执行装置(电机和传动部件,如减速器、丝杠等)、感知装置(各类传感器)、控制系统(算力硬件)、结构件等硬件赛道有望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