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安永发布了《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回顾及展望》(以下简称报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报告中获悉,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资本市场在全球IPO(首次公开募股)版图中持续领跑,A股以科技属性升级实现质效齐升,港股以360亿美元的年度融资额重返全球交易所募资榜首。
报告数据显示,A股和港股市场全年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6%和33%,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源。
全球视角下,2025年IPO市场呈现“数量持平、募资增长”的分化格局。尽管全球IPO数量与2024年基本持平,但筹资规模同比实现小幅增长。其中,中国企业在全球十大IPO项目中占据五席,较2024年增加两席,覆盖汽车、矿业、能源、先进制造等战略领域,凸显中国实体经济尤其是高端产业的全球融资吸引力。
“科技含量”成A股企业上市核心竞争力标签
2025年的A股IPO市场完成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优先”的关键转型。报告数据显示,全年IPO筹资规模较2024年显著提升,平均筹资额同比增幅超50%,升至10亿元;受超大型IPO项目拉动,百亿(元)级筹资项目占比大幅攀升,成为募资规模增长的核心支柱。
制度优化带来的市场韧性更为突出。报告称,在新“国九条”等政策持续发力下,A股新股发行市盈率连续两年下滑,2025年降至近5年低点,市场估值回归理性区间。与此同时,新股上市首日表现稳健,平均回报率达253%,与2024年持平并位列近5年首位,形成“估值理性、收益稳定”的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成为贯穿全年的核心主线。工业、科技与材料业的IPO企业数量排名前三,能源行业则凭借新能源项目的集中上市,在IPO融资规模行业榜上闯入前三。来自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司占比显著提升,“科技含量”成为企业上市的核心竞争力标签。
“过去五年,A股IPO市场完成了质的飞跃。”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分析,在2021年高位运行后,市场通过阶段性调整实现结构优化,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对于A股市场,安永展望称,未来将在“稳节奏、提质量、优结构”框架下推进常态化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仍将是上市主力,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申报企业有望持续活跃。北交所的扩容与制度创新,将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更精准的融资支持。
港股市场募资额登顶全球内地企业成核心引擎
与A股稳中有进形成呼应的是,港股IPO市场在2025年迎来强势反弹,以360亿美元的全球融资规模超越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等同行,登顶全球交易所募资榜首。
大型IPO项目的密集落地是港股复苏的关键推手。
报告指出,来自内地的“A+H”上市及“A拆H”公司贡献突出,全年预计有超20家A股公司登陆港股,合计募资超1700亿港元,占港股总募资额的85%以上。受此带动,港股IPO平均融资规模同比增137%,升至近五年第二高位,市场“吸金”能力显著增强。
在行业结构上,新消费与硬科技构成港股上市的“双引擎”。十大IPO项目中,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先进制造等硬科技领域,与新零售、智慧消费等新消费领域项目占据主导地位。
“科企专线”等政策落地后,未盈利科技企业、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等找到了快速上市通道。制度包容性也随之持续提升。
“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资本市场已进入互补发展的黄金阶段。”安永大中华区财务会计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刘国华表示,2025年上半年国际资本持续涌入中国香港,南下资金加速流入,推动港股投资者结构从“外资主导”转向“内外资双轮驱动”。
港股的国际吸引力还体现在基石投资者的多元化上。
报告显示,2025年参与港股IPO的基石投资者涵盖主权基金、险资、产业资本等各类机构,来自亚洲、欧洲、北美等多个区域,印证了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相比之下,同期美股市场上的中国企业IPO表现略显平淡。截至11月26日,虽有64家中国企业在美股首发上市,但受缺乏大型IPO项目影响,筹资额同比下降,市场吸引力相对减弱。
安永认为,未来港股市场有望保持热度并呈现结构性深化特征。除A+H模式持续贡献增量外,回归的中概股、特专科技公司将成为重要的上市来源。港交所持续推进的上市制度优化,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与竞争力,南向资金的稳定净流入也将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撑。
针对拟上市企业的筹备策略,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审计主管合伙人李莉建议,面对财务数据收集繁琐、监管审核趋严等挑战,企业应将业财一体化系统建设作为IPO筹备的优先事项,打通业务与财务数据流,确保数据同源同步、流程透明,并构建可追溯的数据证据链。李莉进一步说道:“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智能财务建设,向投资者展示数智化治理能力,将成为企业上市估值的重要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