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上午,在重庆高新区的科学会堂内,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提前划定好的“格子间”内稳定进行着自主导航及避障、精确抓取与放置、货物智能分拣等复杂动作,每个机器人旁,都有两三名选手,他们或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机器人的一举一动,或凝神屏息地在电脑前修改代码。
这是第三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决赛期间,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赛项中上演的一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二学生张传祺就是这项比赛的参赛者之一。他对《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这次比赛的人形机器人不是通过我们的遥控来完成任务的,我们只需要完成机器人的底层运动代码,让机器人自主行动。通常表演型机器人是在平整路面上行走,而工业级机器人则要在环境更为复杂的工业场景中运动,这就要求工业机器人必须有柔性作业能力,能精准识别周围环境并规划路径,从而自主、可靠地完成各项任务。”
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作为工信领域唯一的国家一类赛事活动,大赛响应国家未来产业人才战略,针对智能工业机器人跨学科人才短缺痛点,特设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赛项。该赛项创新设立学生组创新场,主要考核参赛选手在真实工业场景中对人形机器人系统的调试能力。同时,赛项将人形机器人首次应用在工业场景,意在打破传统工业机器人“一机一用”的局限,实现单一人形机器人平台即可完成巡检、操作、搬运、分拣等多种工作,提升设备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率。
该赛项聚焦工业场景下的智能化升级,首次引入自然语言处理、视觉语言模型(VLA)、语音识别与合成等前沿AI技术,首次接入开源大模型,推动智能工业机器人从“执行”向“理解与交互”升级。针对未来工厂对柔性生产、快速换线等需求,围绕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工业视觉分类识别、国产工业软件的应用与开发设置任务,推动参赛选手解决“端—边—云”协同控制难题,提升系统响应速度与自主可靠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瑞峰对《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人形机器人发展需要多层次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高端研发能力和机器人系统设计创新能力,又要熟悉人工智能技术,能借助该技术让机器人的“大脑”更高效地思考与决策。此外,还需要应用型人才,能够完成人形机器人相关的现场布置、操作和维修等。
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作为智能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代表,已在智能制造领域掀起了革命性浪潮。但我国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仍面临核心技术瓶颈、高端部件与软件平台待突破、跨学科人才短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次大赛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赛项,深度融合高端装备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培养与选拔跨学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让“更聪明的”机器人更快速、更便捷地融入制造行业。
上述负责人表示,本次比赛结果将有效检验并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感知、控制、交互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与集成应用。通过竞赛带动“以赛促研、以研促产”的协同发展,有望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破解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在工业落地中的适配难题与部署瓶颈,推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体系。
记者了解到,第三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聚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芯片、工业大数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6个重点领域,设置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混合集成电路装调工(RISC-V等架构芯片开发与系统应用领域)、数据库运行管理员(工业大数据领域)、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领域)、工业互联网运维员(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领域)赛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