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香港新界大埔屋邨宏福苑多栋住宅楼突发严重火灾,火势迅速蔓延,浓烟笼罩楼宇,截至28日,香港消防处表示,大埔宏福苑五级火增至94人遇难。
这场火灾不仅是香港近年来伤亡最为严重的住宅火灾之一,也暴露出城市老旧楼宇在防火安全、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深层次隐患。
火灾发生后,香港特区政府迅速启动救援机制,全力开展灭火、搜救、伤员救治与善后工作。与此同时,保险行业作为社会稳定器的重要角色凸显,多家保险公司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开通绿色理赔通道,主动排查客户出险情况,展现出行业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责任担当与应急能力。
受访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香港的住宅楼宇中,在开发商阶段就有大厦公契或者大厦公约,其中,明确规定要为大厦的公用部分购买足额的火灾保险和第三者责任保险。相比之下,内地住宅小区的“财产一切险”或“物业综合险”通常由物业服务企业或业委会投保,但其普及率低,许多老旧小区更是处于“裸奔”状态。
多家险企启动绿色理赔通道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保险公司的响应速度与服务效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人寿海外公司率先启动应急理赔服务,简化理赔手续,主动联系投保客户,确保理赔款项快速到位,为受灾家庭提供及时的经济支援。其客户服务热线与电子邮箱全天候开放,接受客户咨询与报案。
平安产险与平安人寿同样迅速行动,成立应急处理小组,启动重大突发事故应急预案,通过多渠道排查客户出险信息。尽管初步排查中暂未接到相关报案,但公司公开表示,无论是否为平安客户,均可通过95511热线寻求支援,体现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
招商仁和人寿也第一时间成立以公司负责人为组长,用户经营与服务中心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中心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为组员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小组,启动应急响应处理方案,统一指挥并协调总分公司开展应急处置、客户排查、理赔服务等各项工作。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受灾群众的焦虑情绪,也为后续的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保障。
火灾不仅造成人员伤亡,也对楼宇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宏福苑作为已出售的居者有其屋计划楼宇,其物业管理由业主立案法团负责。该屋苑在火灾前已投保包括大厦及公共地方财产保险、公众责任保险、现金保险和集体个人意外保险在内的综合保险方案,总保额高达20亿港元,由中国太平保险(香港)有限公司承保。
这一保险安排覆盖了楼宇结构损毁、第三者人身伤亡与财物损失、现金安全及法团活动参与者的意外风险,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坚实的财务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宏福苑在火灾发生时正处于外墙翻新工程期间,承建商宏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投保了建筑工程全险及劳工保险,这也意味着工程期间的意外事故可能纳入保险赔偿范围。保险条款的细致设计与全面覆盖,在灾难发生时成为受灾居民与业主法团的重要依靠。
从保险产品的细分来看,大厦火险主要保障楼宇主体结构及固定装置,如地板、墙身、天花等,而住户若想保障室内财物与装修,则需另行购买家居保险。此次火灾中,许多住户的家具、电器、衣物等财产损毁严重,若未投保家居保险,将难以获得赔偿。
此外,人身伤亡的理赔则依赖于住户自行购买的人寿与医疗保险。香港作为保险市场高度成熟的地区,居民保险意识较强,但仍有部分低收入家庭或老年群体可能未充分配置保险,这也反映出普惠保险推广的必要性。
火灾发生后,多家险企迅速启动人身险理赔服务,尤其是中国人寿海外等市占率较高的机构,其快速响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受灾家庭的经济压力。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香港的住宅楼宇中,在开发商阶段就有大厦公契或者大厦公约,用于规定一座多业权的大厦内所有业主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其中,明确规定了要为大厦的公用部分购买足额的火灾保险和第三者责任保险,用以保障大厦大堂、楼梯、电梯、走廊、外墙、消防设备、电缆等公共部分的财产损失以及保障因公用部分实修等原因导致第三方受伤或财物损失的赔偿责任。
“该强制保险不仅使得住宅大厦的火险投保率上升,也使得住房业主的住房相关保险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提高,从而,也提高了香港住宅的家庭财产保险的投保率。”杨泽云说道。
内地家财险普及率低老旧小区“裸奔”
将视线拉回内地,内地城市拥有数量更为庞大的高层住宅建筑群,其中不乏楼龄老旧、消防设施不足者,火灾风险同样不容小觑。然而,与香港相比,内地住宅保险的普及度与认知度存在显著差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告诉本报记者,内地和香港居民的风险意识、保险意识、风险状态差距非常大。内地物业公司被默认为消防责任主体,业主忽略自身财产保护责任。而香港《建筑物管理条例》明确业主须自主投保,这是更主要的原因。以蓉家保、沪家保和北京普惠家财保为代表的普惠家财保比香港的住宅楼宇保险更适合大陆,也更物美价廉,保险公司应不遗余力地推广之。
杨泽云则指出,内地家财险将房屋结构风险也捆绑在家庭室内财产损失保险中,使得公众误以为家财险发生率较低,从而心存侥幸。而香港摩天大楼林立,位居全球人口密集区前列。同时,20世纪,香港经历了一系列灾难性的事故,使得香港居民对于风险和保险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实际上,在内地,住宅小区的“财产一切险”或“物业综合险”通常由物业服务企业或业委会投保,但其普及率低,许多老旧小区更是处于“裸奔”状态。
而对于千家万户的居民而言,“家庭财产保险”的渗透率极低。大部分居民对保险的认知仍集中在车险、寿险和健康险,对于为“不动产”和“室内动产”投保的意识十分薄弱。
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交织。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主要包括消费者认知不足、产品设计不具吸引力、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缺乏强制性要求。许多居民并未充分意识到火灾和财产损失的风险,认为这类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忽视了相应的保险保障。
“现有的火险和家财险产品保障范围较为狭窄,且价格相对较高,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朱俊生指出,与香港等地区相比,内地的消费者对灾害风险的警觉性较低,家庭理财和风险管理意识也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保险产品并未成为家庭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告诉本报记者,虽然近年来很多地方借鉴惠民保的经验推出所谓地方定制的普惠型家财险,但是实际往往只是传统的“家财险条款+家庭责任保险条款+普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条款+家政服务”,并没有真正做到“普惠”和“定制”,产品的个性还明显不足。
“城乡居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不强,没有能够认识到投保家庭财产保险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大量存在的城市老旧住宅更应当投保家财险。”不仅如此,李文中还指出,家财险销售渠道不畅,保险公司的主要销售精力都在车险这类业务规模大的业务上,对家财险的销售投入不足。
此外,内地并没有强制要求购买火险和家财险,缺乏政策驱动也使得这一市场未能得到有效发展。为了突破这一市场瓶颈,朱俊生认为,保险机构可以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提升消费者对火险和家财险的认知,并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等方式,推动这些保险产品的普及。
李文中则指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做好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老旧住宅住户的风险教育和保险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购买家财险的重要意义。另外,还可以结合当前住宅维修基金长期闲置,作用发挥不充分的情形,考虑政府修改相关政策强制或者鼓励动用住宅维修基金购买家财险。
“保险公司需要加强家财险的销售渠道建设,强化家财险的推广,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强同社区服务机构合作强化社区销售渠道的建设。”李文中说道。
宏福苑的悲剧无疑是一次沉重的警示,它提醒内地保险业与社会管理者,推动普惠性保险的发展,提升住宅火灾等风险的保障覆盖范围,是构建韧性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