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从全链路自研核心零部件到全球首款实现直膝行走的人形机器人,众擎机器人在创始人赵同阳的带领下,以“体能优先”为技术战略,逐步突破行业技术瓶颈。
11月26日,在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文化科技路演专场上,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众擎机器人”)创始人兼CEO赵同阳回顾了公司从零部件采购到自主开发的转型历程,并预计2027年实现公司人形机器人销量破万台。
面对投资机构的提问,他进一步阐释了公司在运动控制与场景落地方面的差异化优势,展现出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商业化前景。
十年深耕核心零部件,确立“体能优先”发展战略
“我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已经深耕十年。”赵同阳回顾了创业初期的技术选择过程,指出当时面对机械臂和轮式机器人等主流技术路线,他做出了不同的判断。“如果选择技术门槛较低的路径,未来必然面临同质化竞争。”基于这一认识,他最终选择了技术复杂度更高的双足人形机器人方向。
2016年至2020年期间,赵同阳团队完成了从零部件采购到全链路自研的技术转型。他透露,初期尝试采用日本减速机、美国电机和德国传感器等国际顶级零部件进行系统集成,但实际性能未达预期。基于此,团队决定自主开发电机、减速机、控制器和传感器等核心部件。赵同阳解释说:“当时市场上缺乏专为人形机器人设计的核心部件,全链路自研成为确保产品性能与可靠性的必然选择。”
2020年,赵同阳创立的公司被小鹏汽车收购,他随后担任鹏行智能创始人及法定代表人。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他领导组建了分布于美国硅谷、北京和深圳三地的研发团队,总规模约400人,完成了从小鹏机器马到第一代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工作。
2023年10月,赵同阳再次创业,成立众擎机器人。他披露,创业初期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账面流动资金20万元。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公司通过股权激励方式稳定核心团队。赵同阳表示,目前公司总人数170人中,研发人员占比约80%。
在技术成果方面,众擎机器人于2024年10月发布了全球首款实现直膝行走的人形机器人,突破了行业长期采用的弯膝步态技术局限。此后,公司相继实现了机器人前空翻、高负载作业等运动能力。赵同阳将公司技术战略明确为“体能优先”,即优先发展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身体性能,将其作为区别于同行业企业的核心技术特征。
目前,众擎机器人已形成三条产品线:小型双足机器人、大型双足机器人和四足机器人。其中,首款产品SA01将市场价格从30余万元降至3-4万元区间,后续推出的机型PM01定价为8.8万元起。赵同阳表示,所有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均实现自研自产。
下一代产品瞄准劳动替代,预计后年销量破万台
如果说过去的技术积累是为了让机器人“站得更稳、跑得更快”,那么众擎机器人的下一阶段目标,则是让机器人真正走出实验室,成为一个能够创造价值的“打工人”。
在路演现场,赵同阳公布了下一代产品T800的市场定位。赵同阳明确表示,T800将定位于实际劳动场景应用,是公司首款为生产作业设计的“打工机器人”。
与前代产品主要面向技术演示不同,他指出T800着重强化了负载能力和作业稳定性,“旨在实现真正的劳动效率的提高”。
针对公司的技术架构,赵同阳提出了“本体-小脑-大脑”三层发展路径。他透露,众擎目前在本体(硬件结构)和小脑(运动控制算法)方面已建立行业优势,下一代产品将集中体现其在运动性能方面的突破。在“大脑”(具身智能)层面,公司正与京东、腾讯、字节跳动等企业开展合作,预计明年将重点发展决策与交互能力。
对于市场预期,赵同阳给出了明确时间表。“2026年预计实现数十台的销量,主要在特定行业进行应用验证;2027年目标销量1万至2万台。”他认为,这一预测基于中国完善的机器人产业链基础和持续增长的生产自动化需求。
赵同阳指出,人形机器人目前适用于重复性体力劳动场景,进入精密制造领域还需2至3年技术积累。他强调,众擎机器人的商业化策略将聚焦于具体应用场景的渐进式突破,优先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嘉宾点评环节,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投资三部总经理江南雨指出,众擎机器人的产品在运动控制与拟人化形态方面具有特点,同时询问了公司下一代产品的技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