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生猪现货市场在经历短暂反弹后再次调头下行,期货市场亦同步走弱。截至10月31日,生猪期货主力2601合约收盘价较前期反弹高点下跌约5%,反映出市场情绪再度趋于谨慎。本轮猪价“止涨转跌”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基本面供应充裕、需求边际转弱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示着四季度中后期猪价仍将面临一定的供应压力。
能繁母猪存栏偏高奠定供应基础
从生猪生长的周期来看,能繁母猪存栏水平决定了10个月后市场的生猪供应潜力。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维持在4000万头以上,高于农业农村部设定的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这一数据表明,能繁母猪产能仍处于相对宽松区间,为后续商品猪供应提供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内生猪养殖业未发生大规模疫病,养殖环境整体稳定,育肥成活率保持在正常水平。这意味着从母猪存栏到商品猪出栏的转化效率较高,进一步强化了中长期生猪供应的确定性。综合来看,今年四季度至2026年上半年,国内生猪可出栏量预计仍处于充裕状态。在这种坚实的供应基础面前,任何缺乏消费大幅增量驱动的价格上涨,都难以形成可持续的趋势。

图为能繁母猪存栏量(单位:万头)
企业建库意愿降低与消费提振递减
在国庆后的一轮反弹中,猪价逐渐逼近行业完全成本线,部分利好因素开始减弱甚至消退。
1.冻品入库经济性明显下降
在猪价跌破现金流成本线时,部分屠宰企业倾向于将鲜肉转为冻肉储备,以此平衡市场供应,并博取远期猪价上涨的利润。然而,随着近期猪价反弹至行业平均养殖完全成本线附近,冻品入库的经济性显著下降。屠宰企业主动建库的意愿随之降低,直接导致对毛猪需求的边际收缩,此前对猪价形成的支撑力量随之减弱。
2.终端消费对涨价的接受度有限
前期白条猪肉价格跌至近5年低位,显著刺激了家庭消费与餐饮采购,形成对猪价的正向拉动。但随着近期猪价反弹,白条价格已回升至国庆前水平,低价带来的消费红利逐渐消退。终端市场对涨价表现出一定抵触情绪,白条订单量出现回落。屠宰企业随之调降屠宰量,进一步压缩对毛猪的需求,形成价格传导的负反馈。
压栏利润收窄与散养户心态转变
1.肥、标猪价差临近高位,压栏增重动力减弱
肥猪与标猪之间的价差(通常以150千克肥猪与标猪价格差表示)是观察养殖户出栏情绪与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近期数据显示,肥、标猪价差已隐现见顶迹象,尽管部分超大体量猪与标猪价差仍处高位,但其对整体市场的压栏带动作用正在迅速减弱。原因在于随着猪价绝对值回落,大体重猪的边际增重收益已难以覆盖高昂的饲料成本。即便价差表面仍高,但实际压栏利润空间收窄,导致养殖主体心态由“压栏待涨”转向“适时出栏”。一旦市场形成一致性出栏预期,短期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凸显,对价格形成压制。
2.散养户惜售情绪减弱,加速短期供应释放
在猪价处于低位时,部分散养户普遍存在“扛价惜售”的心理,期盼通过延迟出栏等待价格反弹。这种行为客观上减少了短期供应,对初期的价格反弹起到了助推作用,但本质上是供应压力的后置。一旦后市需求量难以承接彼时的供应,猪价容易出现“二次探底”的情况。同时,散养户对后市价格的判断极易受市场情绪的影响。当预期后市猪价难以持续上涨时,散养户首要目标往往是抓住机会尽快出栏,以回笼资金、保障经营,而非继续押注不确定的更高涨幅。故此次猪价反弹后,散养户出栏主动性明显增强。

图为肥标猪价差(单位:元/千克)
综合来看,当前猪价回落是供应宽松、阶段性利好消退以及部分养殖主体心态转变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也印证了生猪行业仍处于产能去化的“深水区”。展望春节前的市场,出栏节奏将成为决定价格走势的关键变量。?若11月份养殖端出于年度计划、利润考虑或对后市悲观而选择集中出栏,猪价可能面临一波明显的下行压力,但也会为春节前的消费旺季腾出反弹空间,形成“先跌后涨”的格局。反之,若出栏压力后移,那么春节前的供应压力将更为集中,价格反弹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同时,生猪养殖行业完全成本线将继续构成阶段性猪价反弹的重要压力。在供需格局实质性改善前,任何接近成本线的上涨都会引发供应的释放和需求的收缩。而行业现金流成本线将继续构成猪价下跌的重要支撑,在猪价跌破行业现金流成本后,低价利好有望再度出现,对猪价形成支撑。(作者单位:融达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