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一
上周流拍反映出当前市场上符合要求的高蛋白新豆粮源较为紧缺。目前时间已进入9月,正值新豆集中上市前阶段,市场销售压力逐步增大,大豆供应“青黄不接”的特征更为明显。本周关内地区迎来开学季,学校食堂陆续恢复营业,加之气温回落,大豆采购量逐步增加,预计9月初多数粮点订单将明显上升,并可能出现大额订单。然而,随着新豆陆续上市,市场供应增加,大豆价格上行乏力,短期来看企稳已属不易,目前尚未看到明显上涨动力。
豆二
据天气预报显示,美豆主产区未来两周降雨整体仍处于均线下方,整体仍处于干燥凉爽的状态,但随着收割月的临近,天气危险逐渐减小,关注后续单产和优良率数据的公布,届时将对盘面做出新的指引。与此同时,中美谈判仍在进行中,尚未释放积极信号,且并未落实具体采购订单,而中国贸易商正在增加从阿根廷和乌拉圭大豆的采购,同时增加来自主要供应国巴西的大豆进口,以填补美国大豆缺口。后期关注驱动力的情况
豆粕
国际方面,美国大豆丰产在望而缺乏中国实际买盘,令大豆反弹受阻。市场持续关注中美贸易谈判。国内情况,目前全国油厂压榨量保持高位,东北地区开机恢复,华东豆粕跨区流通不畅,两地豆粕库存明显上升,油厂催提力度加大,下游饲料企业豆粕物理库存被动累积,国内供应压力或将限制豆粕价格回升空间。但随着天气转凉和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下游养殖饲料需求好转,带动豆粕消费增加,9月油厂豆粕累库节奏预计偏慢。
豆油
国际方面,迄今为止中国尚未订购一船美国新豆,中国买家持续缺席美国市场,令人担心美国下个月即将收获的大豆面临需求不足的前景。中美贸易谈判成为市场焦点。国内市场上,院校已经开学,院校食堂以及周边餐馆采购对豆油行情有支撑,但近端进口大豆到量仍然较高,油厂维持高开机率,豆油供应维持宽松局面,不过随着中秋国庆到来,预计豆油库存很快见顶,有回落的可能。
棕榈油
马来西亚南部棕果厂商公会(SPPOMA)数据显示,8月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环比下降2.65%,其中鲜果串(FFB)单产环比下降4.18%,出油率(OER)环比增加0.29%。根据船运调查机构ITS公布数据显示,马来西亚8月棕榈油出口量为1421486吨,较7月出口的1289727吨增加10.2%。受产量增长幅度放缓和出口增长的利多提振,马棕8月供需预计继续中性。此外,印尼上调9月份毛棕榈油参考价格,成本端支撑油期价。另外,近日印尼抗议活动扩大,引发市场对印尼棕榈油生产及运输的担忧,目前冲突尚未结束,但主要集中在首都等大城市,对棕榈油生产运输影响或有限,需持续关注。
菜油
洲际交易所(ICE)油菜籽期货周四上涨,因逢低承接买盘。隔夜菜油2601合约收涨0.26%。加拿大统计局预计2025年加菜籽产量将增长3.6%,达到1990万吨。且中国对原产于加拿大的进口油菜籽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或影响其出口,对加菜籽价格带来一定压力。不过,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周三(9月3日)表示,他本人及多名高级官员将直接参与解决与中国的油菜籽关税争端。其它方面,印尼抗议活动扩大,引发市场对该国棕榈油生产及运输的担忧,叠加马棕出口数据强劲,给棕榈带来支撑。国内方面,终端消费受开学提振力度有限,国内植物油供需仍然偏宽松,继续牵制短期市场价格。不过,油厂开机率维持低位,菜油产出压力较小。且近月菜籽买船较少,供应端压力较低。同时,我国对加菜籽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进一步弱化远期供应。盘面来看,在中加贸易会谈预期下,菜油近期维持窄幅略偏弱震荡,关注贸易谈判走向。
菜粕
芝加哥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周四逾三周低点反弹,受助于技术性买盘,隔夜菜粕2601合约收涨0.16%。Pro Farmer报告预计美豆平均单产将达历史新高的53.0蒲式耳/英亩,总产量预计为42.46亿蒲式耳。与USDA预测值偏差不大,表明作物潜力较为稳定,供应端压力仍存。不过,种植面积的超预期减少,给市场带来支撑,使得美豆价格底部也更为坚挺。国内方面,近月菜籽到港偏少,降低供应压力,且水产养殖旺季,菜粕饲用需求季节性提升。同时,我国对加菜籽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进一步弱化远期供应。不过,豆粕替代优势良好,削弱菜粕需求预期。另外,近日中加以及中美均有进行贸易谈判,虽然尚未有相关进展消息流出,但仍然令市场情绪保持谨慎。关注中加及中美贸易谈判走向。盘面来看,近期受国际贸易关系影响,市场波动加大,短线参与为主。
玉米
芝加哥交易所(CBOT)玉米期货周四收涨,受助于技术性买盘。隔夜玉米2511合约收涨0.64%。Pro Farmer公布的最终产量预估报告显示,2025年美国玉米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62.04亿蒲,平均单产为每英亩182.7蒲,虽然创下历史新高,但仍低于美国农业部8月份预测的167.42亿蒲和188.8蒲/英亩的单产。增添后期USDA产量下调的预估。国内方面,东北产区临近新季玉米上市期,储备轮换玉米持续投放,补充市场供应,贸易商挺价信心减弱,加快销售余粮,而用粮企业备库较充足,大型企业安全库存可维持使用至10月初,多家加工企业控制收购量,多靠合同粮供应,市场购销相对清淡,价格持续偏弱调整运行。盘面来看,近日受空头获利回补,玉米期价低位有所反弹。
淀粉
隔夜淀粉2511合约收涨0.56%。新陈玉米交替阶段,部分企业阶段性限产检修,加工完陈玉米等待新粮上市再复产,行业开工率明显下滑。供应压力减弱,叠加需求略有好转,使得库存压力有所下滑。截至9月3日,全国玉米淀粉企业淀粉库存总量126.50万吨,较上周下降5.30万吨,周降幅4.02%,月降幅4.16%;年同比增幅37.2%。不过,行业库存仍然偏高,且木薯淀粉和小麦淀粉替代优势仍然较好,继续挤压玉米淀粉市场需求。盘面来看,近期淀粉市场基本维持低位震荡,总体走势弱于玉米。
生猪
供应端,养殖端出栏量逐渐增加,且9月对应能繁母猪存栏是上个增加周期的峰值,供应压力犹存。肥标价差继续拉大,为后期压栏和二育提供条件。需求端,猪粮比触及三级预警,国家层面启动“新增收储”和“轮换收储”的组合拳,稳定市场。猪源供应充足,屠宰厂开机率持续回升,但目前回升幅度相对有限。总体来说,出栏节奏逐渐恢复,且近月供应压力犹存,压制生猪价格,预计价格震荡偏弱运行为主。技术上,生猪2511合约承压系统均线。操作上,建议空单谨慎持有,注意设置止损控制风险。
鸡蛋
目前蛋鸡存栏量处于高位,前期补栏的蛋鸡新开产压力较大,鸡蛋供应比较充足。且冷库蛋持续出库,进一步加重了供应压力。同时,尽管中秋备货及学校陆续开学,鸡蛋消费需求略有回升,但同比仍显疲软。各环节库存充足,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鸡蛋质量问题,导致需求增量难以覆盖充足的供应,短期需求对价格的支撑作用较弱,现货价格持续运行于今年同期最低位。不过,养殖端持续亏损或推动老鸡淘汰进程加快以及降低补栏积极性,关注近期老鸡淘汰情况。盘面来看,在现货价格季节性回升提振下,近日空头获利平仓,推动期价也低位反弹。
苹果
新季苹果方面,据Mysteel统计根据套袋量调研数据初步预计全国苹果产量为3736.64万吨,较2024-2025产季增加85.93万吨,增幅2.35%。截至2025年8月27日,全国主产区苹果冷库库存量为33.97万吨,环比上周减少5.48万吨,上周早熟果供应增加,对库存货源去库速度产生一定冲击,走货速度同环比均放缓。西部产区纸袋嘎啦交易收尾,早富士陆续上市。早熟果整体质量不佳,市场担心晚熟富士可能也面临同样情况,优果率问题使得市场对晚熟富士苹果开秤价预期较高。总体来说,库内苹果出货节奏偏慢,不过整体库存压力较小,加上市场对晚熟富士苹果开秤价预期较高,支撑价格,关注早熟富士上市和质量情况。操作上建议多单持有,注意设置止损控制风险。
红枣
据Mysteel农产品调研数据统计,第35周36家样本点红枣物理库存在9456吨,较上周减少63吨,环比减少0.66%,同比增加74.95%。市场对新季新疆灰枣减产认可,但是产量预估存在一定分歧。总体来说,下游需求表现疲软,市场购销一般,旧作库存处于缓慢去库存进程,现货价格开始松动,红枣期货震荡偏弱走势。操作上,建议短期偏空思路对待。
棉花
周四ICE棉花12月合约收跌0.02%。隔夜棉花2601合约下跌0.29%,棉纱2511合约收跌0.08%。国际方面,因为市场对需求前景的不安缓和了美元走软的支撑,美棉价格回升。国内方面,棉花处于去库存状态,新棉上市前供应偏紧,现货价格表现坚挺。中国2025年棉花进口滑准税加工贸易配额总量为20万吨。需求端,对即将到来的“金九银十”需求旺季有一定预期。新作方面,2025年中国棉花总体种植面积增长,关注天气对新作生长的影响。总体来说,新棉大量上市前,国内旧作供应偏紧,加上需求改善预期,现货价格表现坚挺,不过近日盘面有所调整,预计期价震荡运行。操作上,建议暂时观望。
白糖
周四ICE糖10月合约收跌2.10%。隔夜白糖2601合约收跌0.38%。国际方面亚洲主要产糖国生产前景良好,巴西8月上半月产糖量增加,全球供应预期偏松,压制价格震荡偏弱,关注需求表现。国内方面,配额外利润窗口持续打开,进口压力释放,7月食糖进口量环比大幅增加,为近十年同期最高,8-9月仍是高峰期。甜菜糖9月开榨,届时供应阶段性增加。需求端,后市双节备货启动,促进消费。库存方面,因前期产销进度良好,库存压力不大,但加工糖数量增加,当前去库存进程明显放缓。总体来说,因巴西甘蔗收割压力,进口大幅增加且处于高峰期,后市北方糖厂开榨,且新榨季产量预期处于近四年高位,这些因素将压制白糖价格走势。操作上建议空单持有,注意设置止损控制风险。
花生
当前春花生集中上量基本结束,产区陈花生也陆续扫尾,旧作余货量不多。近期随着花生价格下跌,农户惜售心理逐步加强,叠加阴雨天气影响晾晒进度,花生供给量明显缩量,价格底部支撑逐步显现。虽然需求方多保持谨慎态度,以按需加工、采购为主,整体购销氛围持续平淡,但上周个别油厂开始试探性收购,为市场传递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