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观点:新花生基本平稳,期货震荡为主
产区天气变化将直接影响晾晒进度、供给量及新花生质量。近期河南产区由于阴雨天气持续,新花生内霉现象普遍,品质差异较大,干货优质货源价格较为坚挺;东北部分地区亦受阴雨影响,干货供应有限。因此短期受天气影响,各产区上货速度偏慢,短期整体价格平稳。中期建议保持谨慎,严格控制货源干度及霉变指标。另节后新花生将全面上市,新花生供给将加速。阶段性行情需关注新花生水分好转后市场入市心态,因各环节库存偏空且花生价格处相对偏低水平,建议关注存货需求的释放。
策略:期货方面,节前仍以窄幅区间震荡对待。
▼棕榈油
观点:产地出口较好,内外棕榈油止跌反弹
产地,7月印尼棕榈油出口354万吨,库存257万吨;9月前20日马棕产量降8%,同期出口增8-9%。
国内,豆油现货日成交回升;棕榈油逢低补库,国内新增3条棕榈油买船,1条洗船;三大油脂库存周比均降。
策略,北美开始收获,南美播种拉开序幕,美豆出口未见好转且受阿根廷取消出口税冲击,CBOT豆油及CBOT大豆重心大幅下移。9月前20日马棕产量降8%,同期出口增幅扩大至8-9%,其中印度进口较上月同期增加9%,且随着价格回落,中印逢低补货,整体看,9月马棕供需形势转好;印尼7月棕榈油出口增至354万吨,库存维持250万吨低位;欧盟零毁林法案延迟一年实施,进一步支撑印马出口;多因素支撑,BMD毛棕修复此前跌幅。
操作上, 市场消化阿根廷取消出口税冲击,且马来供需好转、印尼出口及库存数据较好、国内油脂库存止增,隔夜棕榈油反弹、豆油止跌,而受供应趋紧支撑菜油高位整理;棕榈油剩余多单继续谨慎持有,激进者可逢低小幅补仓。
▼棉花
观点:新棉逐步上市,郑棉表现偏弱
国外,近期美棉产区降雨较少,截至9月21日美棉优良率大幅降至47%,同时美棉收割录得12%,持平往年均值;而截至9月11日美棉出口净销售20.5万包环比增加。另外受美元指数走强影响,美棉震荡偏弱。
国内供应端,当前棉花商业库存持续消耗,且进口棉花偏少,目前部分地区新棉采收开启,但上市量有限,而下游需求有所好转,但整体仍显疲软。中国棉协显示今年国内棉花产量继续增加至721.6万吨,创2013年以来新高。
策略:美元支撑压制美棉偏弱。国内棉花库存仍在持续消耗,对棉价提供支撑;不过新棉逐步开启收获,且当前下游需求仍显偏弱,压制短期郑棉走低,同时中长期在丰产压力下郑棉将表现偏弱。操作上,单边逢高空01,套利推荐1-5反套。
▼玉米
观点:现货保持稳定,玉米震荡运行
国外方面,收割压力影响,美玉米震荡运行。
国内方面,产区新季玉米上市逐渐增加;近期进口玉米拍卖持续进行,但成交率表现较差;山东加工企业门前到车辆减少,短期玉米现货稳定。需求方面,当前饲企和加工企业库存季节性减少,新粮大规模上市前企业补库谨慎,延续随用随补。
策略:美玉米震荡运行。新粮逐步玉米上市导致近期玉米上量增加,同时进口玉米拍卖继续,市场看空情绪仍存,短期盘面震荡偏弱;中长期来看,新季玉米丰产存在预期,玉米仍将弱势运行。操作上,单边逢高空01,套利推荐1-5反套。
▼豆粕
观点:美豆冲高回落,连粕震荡运行
成本端,近期美豆产区天气高温干燥,美豆优良率继续下降至61%低于预期,美豆收割推进至9%低于预期;上周美豆出口净销售92.5万吨符合预期;另外美国就2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额度与阿根廷进行谈判,或加速阿根廷免税期结束,短期美豆冲高回落。
国内,近期大豆到港充足支撑国内供应,油厂开机率保持高水平,同时近期下游补库低迷,豆粕现货供需宽松,油厂大豆库存升至高位,豆粕继续累库。
策略:短期美豆冲高回落。关税存在背景下,国内豆粕延续“弱现实,强预期”格局;关税取消或下调,关税溢价减弱,国内连粕重心将下移。阿根廷取消关税利好国内进口阿根廷大豆及豆粕,也为国内增加未来中美关税谈判筹码,短期连粕震荡偏弱,中长期连粕仍将震荡筑底。操作上,暂时观望。
▼鸡蛋
观点:鸡蛋呈现慢去化、陡结构、高波动
供给端,淘鸡日龄虽已回落至500天以内,但仍明显高于前几轮周期低点,产能收缩有限;且随着可淘老鸡减少,去化节奏趋缓。9月气温下降,产蛋率回升,叠加5月补栏鸡苗陆续开产,新增产能持续释放,供应压力加大。
需求端,9月的开学季及中秋节前备货带动采购需求上升,产销区库存快速消化,推动价格季节性反弹。但随着国庆临近,节日效应将逐步消退,流通环节库存有所回升,蛋商拿货的积极性在降低。
策略:单边策略,基于淘鸡领先指数推演,蛋价在明年3月之前或将延续跌势,建议逐月逢高做空近月合约。套利策略,基于期限结构演化规律,在养殖利润亏损导致产能深度去化的过程中,鸡蛋期货近低远高的格局有望延续,反套操作仍可滚动布局。期权策略,高波动环境下,期权卖方更具性价比。初期可构建卖出宽跨式组合以获取权利金收入,待行情启动后,可适时转换为熊市价差。
▼生猪
观点:政策继续加码
5月底以来,四个月的时间内,国家相关部门就生猪产能问题召开四次座谈会,政策力度逐渐加码。5月发改委约谈头部企业稳产降重;6月农业农村部明确调减100万能繁母猪至3950万头,监测二次育肥,调控由龙头扩至全行业;7月再提综合调控、降本增效;9月联合发改委部署半年内完成减量,金融、环保政策同步联动。
本轮政策调控的核心思路是:通过降低出栏均重以减少今年下半年的供给,通过限制基础产能以稳定明年上半年供给。近年来,监管部门通过加强监测,定期与集团企业和三方数据机构交流,对行业数据和变化情况了解更为全面,准确的数据带来准确的引导,持续准确的引导会提高政策调控效果。
策略:猪肉价格波动对我国CPI影响显著,政策层坚定维稳猪价,头部企业认真执行降重去产能,为产业均衡发展提供支撑。在政策定力与企业协同下,猪价有望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