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观点:新花生基本平稳,期货震荡为主
产区天气变化将直接影响晾晒进度、供给量及新花生质量。河南、山东产区阴雨天气短期仍将持续,收获进度预计延续迟缓,上市供应还需时日,未来一周,花生供给仍将以东北为主,东北产区在各地客商集中适量采购的支撑下,价格有望保持相对稳定。中长期来看,河南麦茬花生未来上市供应扩大,仍然对整体花生价格上行空间产生压制。
策略:期货方面,短期震荡概率较大,短线交易为主,趋势交易者暂时观望。
棕榈油
观点:贸易争端再起,短期油脂波动或加剧
外围,中美贸易争端升级,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巴以冲突缓和,原油向下破位;短期大宗商品整体波动加剧。
产地,MPOB9月马棕产量降0.73%,出口增7.69%,库存增7.20%;10月上旬出口增9-20%。
国内,节后豆油现货成交回升,棕榈油成交一般。上周累积买船9条,棕榈油库存重返60万吨以下。
策略,政府停摆部分报告延迟公布,美豆系市场缺乏产业指引;不过美对华出口未见好转、巴西播种较快及贸易冲突压制,CBOT大豆再度回落至1000附近。9月马棕产量微降、出口增加,内销大降导致库存超预期累积;不过此前价格回调及长假期间中印逢低买货,预计10月产地出口维持较好势头,且高频数据显示10月前10日马棕出口增幅再超10%。印尼出口势头迅猛,B40实施顺利,需求强劲下棕榈油库存持续低位;且B50实验室测试已完成,随着2026年下半年实施时间明确,印尼棕榈油内销将进一步增加,并支撑全球棕榈油价格。整体看,短期受外围及MPOB9月报告利空压制BMD毛棕涨势放缓,中长期产地支撑仍在。
操作上,贸易争端将阶段性主导大宗商品市场,短期油脂板块波动加剧;中长期东南亚供应收缩、需求增加将继续支持棕榈油走势。棕榈油低位多单谨慎持有,关注贸易关系及地缘局势走向。
棉花
观点:美棉继续走低,郑棉低位震荡
国外,美国政府停摆,近期USDA各类美棉报告均未发布。美棉产区降雨匮乏,预计美棉收割加速,新棉上市对棉价带来压力;中美贸易争端再起,中东巴以冲突缓和,美元指数持续走强,美原油及美国谷物表现弱势,美棉震荡走低。
国内供应端,当前棉花商业库存已降至同期低位,近期新棉采收持续进行,新棉上市压力持续增加;下游需求表现偏弱,纱厂订单增加有限,旺季不旺背景下棉花价格表现偏弱。
策略:宏观及上市压力,美棉持续走低。当前国内棉花库存处于低位,但新棉持续收获,且下游需求仍显偏弱,对国内新棉价格也存在压力。关注新棉上市节奏与下游补库节奏,短期棉价或震荡运行,中长期在丰产压力下仍将保持弱势。操作上,暂时观望。
玉米
观点:新粮上市增加,玉米震荡偏弱
外盘方面,美国政府停摆,美玉米各类USDA报告均未发布,不过近期美玉米产区降雨减少,玉米收获预计加速,且中美贸易争端再起,美国谷物震荡走低。
国内方面,节日期间产区产区收获加速,华北阴雨天气导致新粮质量欠佳,难以晾晒储存背景下新粮大量上市;东北新粮同样上市增加,北港集港量骤增;同时南方销区购销清淡。全国新粮现货价格整体走弱。
策略:中美贸易争端再起,美玉米震荡走低。新粮上量增加,玉米现货走低,短期盘面预计震荡偏弱;中长期来看,新季玉米存在丰产预期,玉米仍将向下寻底。操作上,单边逢高空01,套利推荐1-5反套。
豆粕
观点:中美贸易争端再起,连粕或震荡偏弱
成本端,美国政府停摆,近期各类USDA报告均未发布。不过美豆产区降雨稀少,大豆收获预计加速,大豆上市压力巨大;同时中美贸易争端再起,美国威胁加征100%关税,关税背景下中方仍难以采购美豆,美豆出口需求依旧表现弱势,拖累美豆震荡走低。
国内,节后国内豆粕市场购销逐渐恢复,油厂开机率仍处于低位,不过后续将逐渐回升;下游也存在补库预期,短期油厂大豆及豆粕库存仍处高位。
策略:贸易争端再起,美豆震荡走低。国内端近月大豆采购基本完成,远月大豆采购逐步推进,且即便不采购美豆远月缺口也有限;短期国内大豆及豆粕库存充足,豆粕现货仍表现偏弱,关注中美贸易争端演变和10月末中美元首会面情况。短期连粕震荡偏弱,中长期仍将延续筑底。操作上,暂时观望。
鸡蛋
观点:供强需弱,现货持续低迷
节日期间,现货以补跌的方式实现了基差修复。今年高存栏背景下,节日需求提振均较为有限,双节重合难改供强需弱格局。
供给方面,淘鸡日龄虽已回落至500天以内,但仍明显高于前几轮周期低点,产能收缩有限;且随着可淘老鸡减少,去化节奏趋缓。9月气温下降,产蛋率回升,叠加5月补栏鸡苗陆续开产,新增产能持续释放,供应压力加大。
需求方面,近期猪肉、蔬菜、禽肉等替代品大幅下跌,明显减少鸡蛋的替代作用,导致库存快速积累,销区走货出现明显回落。
策略:基于淘鸡领先指数推演,蛋价在明年3月之前或将延续跌势,建议逐月逢高做空近月合约。
生猪
观点:供给集中释放,现货持续低迷
9月以来,中小规模主体前期压栏的集中释放,叠加部分地区较疫情造成的抛售,导致猪价的加速下跌。
供给方面,今年政府对引导物价合理回升极为重视,5月下旬开始启动生猪行业降重去产能。6-8月,大规模养殖主体出栏量大幅增加,但猪价并未出现明显下跌:一是冬季疫情导致的基础供应偏少;二是中小规模主体的集中压栏。进入9月,中小规模主体前期的压栏开始集中释放,再叠加部分地区疫情造成的抛售,令猪价加速下跌。值得注意的是,中小规模主体普遍采用外购仔猪批次化育肥,当前集中出栏的生猪多为春季前后陆续补栏的仔猪,随着库存的逐步下降,中小规模主体可出栏的生猪将减少。
需求方面,双节后旅游消费降温,居民家庭需求跟进偏弱,整体需求存在惯性回落。主流屠企新增订单有限,开工率预计将出现下降。
策略:长期来看,基于生猪基本面周期推演,2025年生猪养殖行业已进入压力期,本轮压力期持续的时间以及跌幅远未达到历史平均水平,未来道阻且长。但今年政府对引导物价合理回升极为重视,5月下旬已启动生猪行业降重去产能,政策调控的持续性可能缩短此次压力期持续的时间,减缓猪价下跌幅度。中期来看,通过构建反映仔猪供应和需求的领先指标判断,猪价在未来三个月或继续承压。操作上,建议中长线逢高沽空11月、1月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