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有望从一家车企转变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李传海近日在公开场合的这番表态,引发业内高度关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吉利在人工智能领域动作密集。7月底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吉利与合作伙伴阶跃星辰展示了多项AI技术成果:银河M9搭载的“超拟人车载AI智能体”、下一代智能座舱系统Agent OS预览版,以及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
当汽车行业深陷价格战泥潭之时,吉利这一宏大转型目标究竟是战略远见,还是概念先行?吉利在冲刺300万辆销量的同时,能否将AI投入转化为产品溢价有待观察。
车企竞技AI
在吉利此次高调宣布机器人公司目标背后,李传海强调,吉利在AI领域“布局早、发展快”,已成为“全球唯一完成全域AI布局车企”。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将智能汽车技术积累等同于“机器人公司”转型,逻辑上存在断层。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汽车智能化与通用机器人研发在核心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上差异显著。吉利虽在智能座舱交互、特定场景辅助驾驶等方面有进展,但距离开发具备广泛环境适应性和复杂任务处理能力的通用机器人,技术鸿沟依然不小。
业内人士指出,车企强调智能化是必然趋势,但直接对标“最大机器人公司”,更像是对资本市场与公众关注点的策略性回应。
实际上,吉利并非首个提出科技转型的车企。全球车企正竞相将“机器人公司”纳入战略标签。本田的ASIMO项目曾引领早期机器人研发,国内小米、小鹏等企业也相继展示过仿生机器人原型。这些尝试共同指向一个趋势,车企正试图突破交通工具制造商的传统边界。
今年7月,如果消费者走进美国洛杉矶好莱坞,就会发现全球首家特斯拉餐厅Tesla Diner已经开业,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正在现场分发爆米花。
在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看来,特斯拉也可以成为一家“机器人公司”,未来售价有望下降至2万美元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为消费者描绘了未来人类可以聘用机器人倒咖啡的构想。
然而,人形机器人如今也陷入了产量困境。2025年1月,马斯克宣布年内生产数千台“擎天柱”,2026年产量目标最高可至万台,且未来以每年十倍增速扩张。但今年7月,特斯拉被传“擎天柱”实际产量仅百台,产量增速不及预期。
不仅如此,通用汽车旗下Cruise自动驾驶部门因安全事故暂停运营,丰田放弃量产家用机器人计划转向工业应用,这些案例表明,从实验室技术到规模化商业应用存在巨大鸿沟。
300万辆年销量如何达成
在描绘机器人蓝图的同一时期,吉利管理层正为年度300万辆销量目标全力冲刺。
今年上半年,吉利控股集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总销量193.16万辆,同比增长30%。具体来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上半年销量达140.91万辆,同比增长47%。
在此背景下,吉利汽车集团举办2025年度中期经营工作大会,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淦家阅表示,吉利要全力冲刺300万辆年度销量目标,下半年将推出极氪9X、领克10EM-P、吉利银河A7及吉利银河M9等5款混动产品。
这一目标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仍面临挑战。
在柏文喜看来,当前汽车市场环境严峻,新能源价格战未见平息,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浓厚,经济预期波动影响大宗消费决策。吉利虽在新能源领域增长迅速,但比亚迪、长安等同价位混动车型密集上市,吉利要在市场中抢占300万辆份额,压力显而易见。
柏文喜认为,吉利的当务之急是稳固主业基本盘,此时将大量资源投入远期且不确定的机器人领域,其战略优先级是否合理需斟酌。
AI的商业化瓶颈
不可否认,吉利在AI技术上车应用上确有先发优势。其建立的“星睿智算中心”算力位居国内车企首位,积累了海量垂类数据,并实现了AI智能体在智驾、动力、底盘等领域的量产搭载。李传海所言的“使AI从执行工具进化为能处理复杂事务的智能管家”愿景,描绘了智能汽车的进化方向。
“这也意味着,如今吉利有很强的算力,收集了很多专门的车用数据,已经在车上实际用上了AI,他们想把车里的AI变得更聪明,从只会听命令变成能主动帮忙的管家”,柏文喜分析称。
然而,车企AI技术依然存在落地挑战。在柏文喜看来,吉利拥抱AI技术、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是汽车产业进化的大势所趋,其技术积累与生态合作具有一定优势。吉利力推的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虽计划于四季度升级支持L3技术架构,但高级别智能驾驶的商业化落地面临法规、安全和成本的现实约束。同时,AI大模型在车载场景中的可靠性、用户隐私保护以及持续高昂的研发投入,都是必须跨越的门槛。
对于吉利而言,如何平衡对前沿技术的雄心与当下汽车市场的残酷竞争,如何在描绘未来图景的同时,应对300万辆销量目标背后的渠道、成本和产品力挑战,是更迫切的课题。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