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信股份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688亿元,净利润598亿元,归母净利润312亿元。数据显示,金融子公司利润全面提升,主要实业子公司业绩向上向好,国际化发展持续发力,资本市场表现可圈可点。
董事会建议,派发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币0.20元,较去年中期每股股息提高人民币0.01元、增长5.3%,分红总额为58.18亿元,分红水平稳步提升。
展望下半年,中信股份表示,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用好各项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高标准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进一步发挥金融与实业双引擎优势,深入推进全球布局与协同增效,加快释放改革红利和增长潜力,不断增强发展韧性与确定性,持续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稳定良好的投资回报。
发展韧性的底气来自哪里,长期回报是否具有确定性?中期业绩报告可见端倪。
看中期业绩:各金融子公司利润全面增长
境外收入占比提升
金融业务方面,上半年中信股份各金融子公司实现利润全面增长。银行业务净利润增速延续向好态势,获批筹设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证券业务收入、利润均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境内股权、债券承销份额继续领跑同业。信托、保险等业务改革转型步伐加快,细分领域优势进一步扩大。
上半年,中信股份启动科技金融专项行动,聚合“股贷债保”全链条能力,服务前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和前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超1.41万家、覆盖率超92%;截至报告期末绿色信贷余额较年初增长16.79%,绿色债券承销规模位居市场前列。
实体业务方面,中信传统产业聚焦“一体化压铸”、特种机器人、稀缺资源、生物育种等重点业务,加快技术迭代、工艺升级和资本赋能,着力打造更多拳头产品、专精技术、旗舰项目。中信戴卡铝车轮、铝铸件等产品销量再创新高,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排名升至第42位。中信金属铜、铌产品销量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净利润大幅增长。中信泰富特钢、南钢股份提升协同质效,吨钢毛利均有提升,合计利润总额保持同业领先。隆平高科完成12亿元定增,加快向全球种业领军企业迈进。
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围绕数字科技、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领域,中信积极开展产业并购跟踪研究,完成重点项目入库储备。主动融入区域低空经济发展,中信海直成功开展全球首次2吨级eVTOL海洋石油平台试飞。
境外业务来看,上半年中信实现境外收入658亿元,同比增长15%,境外收入占整体收入比例达17.9%,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
其中,中信紧抓香港金融市场扩容机遇,在债券承销、跨境贷款、资本市场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子公司债券联合承销金额同比增长58%;两家券商在港IPO保荐数量和规模均位居市场前列,成功保荐宁德时代在港上市,为近三年全球最大IPO;中信银行人民币跨境贷款余额突破700亿元,较年初增长63%,积极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看增长潜力:扰动因素预计减弱
风险指标持续优化
对上半年业绩形成扰动的因素,下半年是否能有所改善?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上半年虽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略有下降,但还无法完全体现公司经营成果。一方面是有一次性因素影响,上年同期包含艾芬豪债转股被动稀释一次性收益,若不含,经营性归母净利润同比正增长。中信银行可转债转股也阶段性影响中信股份持股比例,导致去年权益利润分享比例较高。另一方面是新消费和新型城镇化板块部分业务结算预计要等到下半年才能实现。
分业务板块看,据介绍,下半年中信的金融板块将聚焦主业创收能力,业绩有望延续向好态势。
中信银行:缩小息差降幅,加快拓展非息收入,力争实现营收由降转增。
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加快国际化发展,优化资产配置,推动主业收入继续向好。
中信信托:提升战略投资能力,强化资本回报,保持国内信托行业龙头地位。
同时,中信还将发挥金融综合优势,继续加快综合金融的场景创新和模式创新力度,在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方面积极拓展。
实业板块将聚焦收入创利能力,提升盈利水平。
中信泰富特钢、中信泰富能源、中信金属、中信出版、中信海直等公司将紧抓经营质效,保持业绩向好态势。
中信泰富地产、中信建设等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交付结算,确保业绩如期兑现。
中信戴卡、中信重工等将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增强议价能力,持续提高海外基地运营质效。
从风险指标看,上半年,中信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业务风险持续收敛,集中度、不良率均较年初进一步下降。中信澳矿土地受限问题诉讼取得里程碑式进展,《2023版项目开发建议书》顺利获批,为项目可持续运营打下良好基础。协同化险模式深入推广,新增重组盘活项目金额9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中信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为企业中长期增长积蓄潜力。中信股份聚焦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先进材料、金融科技、生物育种、轻量化技术、人工智能、特种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和行业前沿,建设以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龙头、4个公司级科技创新中心为中坚、N个领域级研发中心为基础的“2+4+N”科创平台集群。今年3月,中信香港人工智能科创中心率先成立,将统筹全球创新资源,围绕工业智能、具身智能、金融科技等领域强化攻关。
中信泰富特钢2200兆帕级桥梁缆索钢丝用钢将用于世界最大跨度桥梁建设。南钢集团联合华为打造垂直领域“元冶”钢铁大模型,构建20个AI应用场景试点,带动“AI+钢铁”转型升级。中信农业旗下华智生物“液相生物芯片在分子与智能育种中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评2025年金砖国家解决方案大赛生物经济赛道一等奖。
看股东回报:实际分红超过规划预期
市值仍具修复空间
去年11月,中信股份发布为期三年的《股东回报规划》,计划分红率2024年不低于27%,2025年不低于28%,力争2026年不低于30%。实际来看,中信股份2024年度分红率提升至27.5%,超过规划预期,彰显了持续提升股东回报的底气和信心。同时,中信股份将旗下所有上市子公司纳入市值管理考核,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更加契合资本市场期待。上半年多家上市子公司市值上涨,为中信股份良好的市场表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四五”以来,中信股份市值规模增长超1700亿港元,市净率从五年前最低时的0.25倍上涨至近期的0.4倍以上。得益于持续政策利好下中国资产价值的重估,以及自身稳健的经营韧性和改革创新活力,今年以来,中信股份市值上涨约30%。
中信股份董事长奚国华在《致股东的信》中表示,中信股份将始终坚持以价值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坚定履行对客户、对股东、对社会的郑重承诺,全力推动经营管理上台阶、提质效,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业内人士分析,中信股份当前市净率远低于1倍净资产,仍处历史低位,随着估值逐步回归合理区间,市值仍具备进一步的修复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