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9月份,全新岚图知音以3670辆的月销量成绩,成功问鼎华为系纯电车型销量冠军,超越智界R7(3050辆)、阿维塔07(2550辆)等一众华为系热销车型。这一数据展现了传统车企与华为深度协同合作的市场爆发力。
与此同时,京东在10月14日宣布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推出“国民好车”,计划于11月9日正式发布。尽管京东高调进入汽车赛道引发关注,但其合作模式与华为存在本质区别:京东主要提供用户消费洞察和独家销售,不直接涉及制造环节。而华为系造车势力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成熟的赋能体系。近日,鸿蒙智行宣布累计交付突破90万辆,乾崑智驾系统搭载量更是突破100万辆。
另据中国证券报记者观察,近期曾经主导手机行业的华为系高管,正批量向智能汽车领域靠拢——从前荣耀中国区CMO姜海荣接任深蓝汽车CEO,再到前华为消费者BG副总裁李文广入职理想汽车,华为系高管在汽车圈的密集布局已形成独特的“华为系”现象。
“造车新势力正在经历从‘能不能造好车’到‘能不能卖好车’的转折,现阶段需要既懂产品,又懂用户的复合型人才。”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汽车行业竞争维度已从单纯的制造能力,扩展到全链路数字化运营能力,这股跨界力量和新任掌舵者们不仅为汽车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营销玩法,也在以互联网思维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汽车产业的格局。
华为模式重塑车市格局
从最初的零部件供应商,到如今深度参与整车设计、智能辅助驾驶、渠道销售的全链条服务商,华为仅用六年时间便构建起庞大的智能汽车生态圈。目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已演化出三级模式:最基础的零部件供应模式、HI模式(Huawei Inside)以及最深度的鸿蒙智行模式。
记者观察到,华为的入局正在改变汽车行业的竞争要素。在人才方面,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高管集体“转场”背后,是汽车产品定位的深刻变革。传统车企赖以生存的底盘调校、动力总成等机械优势,在智能汽车时代正逐渐让位于算力、算法和生态体验,当汽车变为智能终端后,用户期待的是无缝衔接的数字体验。这正是ICT类人才的优势战场,他们深谙如何让车载系统像手机一样流畅,让语音助手像人类一样聪明,让车机OTA升级像App更新一样简单。
在技术和品牌赋能方面,“含华量”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关键一环,围绕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爆款打法比比皆是:由车企主导产品定义,华为提供底层技术支持,这种软硬结合的新范式正在成为行业标配。岚图与华为的合作模式颇具代表性,搭载华为乾崑ADS4和鸿蒙座舱5的全新岚图知音在智能化方面极具竞争优势,其智能座舱可以直接调用鸿蒙生态的应用服务,这种协同效应,让传统车企在智能化赛道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当被问及全新岚图知音与其他华为合作车型的差异时,岚图汽车CBO邵明峰表示:“岚图在华为方案赋能下,新车搭载的是当前法规框架下最高阶的ADS Max超阶版,有192线激光雷达、29颗传感器,能实现城区NCA(智能领航辅助)、车位到车位等全场景领航。”
“我们把华为鸿蒙座舱和乾崑ADS4配齐了,电池、底盘、NVH统统升级,用户想要的,我们全部给到。”岚图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卢放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知音被定义为年轻家庭纯电SUV,承载着岚图冲击主流市场的决心。
2025年9月,岚图知音以3670辆的月销量成绩,在一众华为系纯电车型中夺得销量冠军,这不仅是一款产品的成功,更是传统车企与科技企业融合新路径的验证。在这场变革中,岚图与华为的合作代表了最具深度的“HI Plus模式”。双方技术团队进行了长达13个月的联调联试,这种合作已超越简单的技术供销,成为研发层面的深度共生。
华为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互联网行业的敏捷开发理念。卢放告诉记者,与华为的合作加速了岚图的智能化转型进程。“在华为的技术体系支持下,全新岚图知音实现了从产品定义到研发落地的快速迭代,这在传统汽车开发周期中很难想象。”
岚图以高配智能化突围
在东风汽车集团的战略布局中,岚图承担着智能化转型的先锋角色。
聚焦产品力方面,岚图知音的市场定位精准锚定在20万元至30万元价格区间,拥有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800V高压平台、5C超充等核心配置。这种“全系高配置”策略直击家庭用户对“无短板体验”的核心需求,与传统车企常见的选装套路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岚图知音的热销也与其精准的空间设计密切相关。该车型的空间利用率高达90.8%,位居行业首位。2925mm轴距带来1038mm的二排腿部空间,完美适配家庭出行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岚图知音的热销也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关注。今年10月2日,岚图汽车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岚图的资本化进程进入关键阶段。
此外,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已从技术探索期步入规模化扩张阶段。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已明确表示“未来不会有其他界”,意味着鸿蒙智行生态已基本成型,下一步将走向纵深化发展。全新岚图知音的热销预示着一个新竞争时代的到来。
在张秀阳看来,当汽车变成“第三生活空间”,用户要的不是参数表上的马力数字,而是能感知情绪、预判需求的智慧伙伴。这场由技术驱动、人才流动加速的行业变革,将会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