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猫儿嗅到鱼腥一样,互联网巨头们终于加入短剧赛道了,看来大家是要准备“开拍”一部“短剧重生之巨头来了”!
腾讯、百度、小红书、快手、YY直播,他们最近都在瞄准一件事:短剧。
腾讯上线“短剧”小程序
百度上线“好看免费短剧”App,
小红书发起“红镜短剧计划”
巨头的加入,肯定将会改变短剧市场生态:
首先,创作端,巨头平台技术强、资源多,肯定要给短剧创作者们赋能。
什么百万资金、千万流量、小程序、App、AIGC,武器配得足足的,特别是AIGC,技术的应用使短剧的制作成本降低超过一半,制作周期也能缩短一半,同时,避免了实拍短剧常见的档期冲突与场景限制问题。另外,创意也很好。例如广州一家公司正在创作《平潭映象之平潭奇遇记》的短剧项目先导概念片,用AI工具生成了4380张图片和450多条视频,尤其在打斗戏和运动剧情场景中,传统制作需要分镜设计、原型图绘制、三维建模等流程,最短两个月起步,而借助AI,简单的作品从剧本到成品十来天就能搞定,而且效果更好,能设计出分镜头难以呈现的画面。
其次,作品端,你以为现在的短剧还是“龙王重生”“霸总看上绝经女神”“穿越女帝”那种强行降智的情节吗?No no no。互联网巨头们怎么可能满足于玩这些?互联网平台要加入,就会着手把短剧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增量在哪呢?答案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或者收入还不错的,他们有消费能力,但只有爽点还不能让他们掏钱,所以非遗、法治、历史、科幻这些看着就“高级”的题材,都已经开始批量生产。
最后是变现。以前,头部的短剧制作公司是工业化生产,每个月拍摄30部左右,每3~5部就会共用演员、服装、道具的方式,单部成本才30万~40万元之间,互联网巨头们来了,可不会这样小打小闹了。2024年北京制作团队就投入超百万元,制作了《大妈的世界贺岁篇》,全网传播量36亿,这个传播量也会带来相当可观的广告收入,大型制作公司用规模效应换取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倾斜和利益绑定,“钱”途不就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