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当下,技术架构的革新与智能化应用的落地正成为重塑行业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7月18日,在2025腾讯云金融数智峰会会后,腾讯云副总裁胡利明接受证券时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自主创新步入高峰窗口期,云原生和分布式单元化架构成为金融机构核心系统升级的重要选择;而AI大模型在经历爆发式探索后,正回归业务价值本质,向核心场景寻求深度突破。
自主创新成金融IT基建的“必修课”
金融行业的信息技术发展正沿着两条清晰的主轴推进:国产化与智能化升级。胡利明指出,在政策和需求双重推动下,金融行业自主创新进程已从银行扩展至证券、保险乃至消费金融、融资租赁等多元金融机构,形成“跑步入场”的态势。
“券商和保险机构向国产数据库、云平台及核心系统服务商的选型项目激增,部分头部合作方甚至面临‘项目多到忙不过来’的局面。”胡利明表示,区域性银行、中小券商与保险公司以及大量小牌照机构,正成为这一轮建设的主力。
技术架构的升级是国产化落地的核心支撑。针对金融机构核心系统长期面临的运维复杂度高、迭代困难等痛点,胡利明强调,腾讯云联合行业头部ISV(独立软件开发商)提出明确路径:采用云原生与分布式单元化架构,通过微服务实现功能模块的解耦与敏捷叠加,大幅降低系统长期运维难度。腾讯云已联合长亮科技、中电金信等合作伙伴,提前完成新版本适配与超大规模业务压力测试,确保在真实部署中的稳定性。
数据库作为承载金融交易与数据安全的核心部件,其自主创新进程亦呈现“强者愈强”格局。随着国家标准与测评要求趋严,市场玩家已显著收敛。“国产数据库厂商数量在过去一年减少超过60家。”胡利明表示,具备大规模业务验证能力、通过严格安全测评的头部产品正成为金融机构的普遍选择。
攻坚核心业务场景 AI大模型从“尝鲜”到“务实”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正深刻改变金融服务模式。胡利明观察到,DeepSeek等优质开源模型的涌现,大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模型应用门槛,推动行业从观望走向“百花齐放”。然而热潮之下,应用落地正回归理性——能否解决核心业务痛点、实现可量化的效率提升,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尺。
胡利明直言当前仍处于“马拉松第一公里”,基础与场景化应用均处于快速演进阶段。现阶段,通用模型叠加检索增强(RAG)与简单工作流,已能在代码助手、企业知识库、客服与营销内容生成等低精度要求场景成熟落地。“头部机构正沿着‘能聊天—能干活—代理(Agent)自主规划—多Agent协同’的路径纵深推进。”
在券商APP中,大模型已用于C端(面向消费者的)投顾问答、舆情分析;在保险领域,代理人培训、知识库、营销计划书生成亦已规模化落地。胡利明同时指出,涉及交易策略、行业研究、信贷决策等复杂场景时,行业尚处探索期,“需要通用模型、领域模型、企业自有高质量数据及复杂工程化组合,才能逐步提升准确率。”
对于模型幻觉及共振风险,胡利明坦言暂无彻底解决方案,腾讯云正通过多模态验证、多模型交叉校验、安全模型嵌入合规判断及一致性校验等工程手段缓解,“但绝对消除仍是业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