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季校园招聘预热启动,科技大厂开启了新一轮人才争夺战。
8月5日,阿里巴巴正式启动秋季2026届校园招聘,计划发出7000多个职位。紧随其后,8月6日,腾讯也开启了新一年度的校园招聘,开放技术类、产品类、设计类、市场类、职能类等五大类70余种岗位。在此之前,美团和字节跳动已经相继发布了招聘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轮招聘中,AI类岗位的占比均大幅提升。阿里巴巴AI相关岗位占比六成,美团提供技术岗位占总人数的1/3,AI类岗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这不仅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重要的就业机遇,更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在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的浪潮中,AI人才正逐步成为企业决胜未来的战略资源和关键变量。
“AI+”人才走俏
腾讯2026校园招聘是面向2025年1月至2026年12月期间毕业的大学生,软件开发岗位、技术研究岗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重点放在AI领域。
腾讯招聘相关负责人表示, “AI+”领域将大幅增加对校招生的投入,开放更广阔、更具前沿性的AI相关岗位,为年轻人提供深度参与技术变革的“战场”。
阿里巴巴招聘的职位,覆盖范围更广,涵盖阿里巴巴控股集团、淘天、阿里云、阿里国际、通义实验室、智能信息、钉钉、高德等15个业务集团和公司。
与春招相比,阿里此次进一步加大AI人才招聘力度,AI相关岗位占比超过60%,其中阿里云、阿里国际、钉钉的AI岗位占比高达80%,高德的AI岗位占比75%。
从数量上来看,美团的招聘计划并不逊色于上述两大巨头。其2026届校园招聘预计全球招募6000人,提供涉及全球数十个城市的100余种岗位。美团招聘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2026届校园计划招聘的6000人中,技术岗位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
这场由互联网巨头掀起的秋招浪潮,以超前的启动时机和强劲的招聘规模,释放出双重信号:就业市场正在复苏,但人才需求已发生结构性转变。从大学教育中对AI基础人才的培养,再至科技企业率先招揽AI人才,AI人才争夺已被提升至战略高度。
脉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41.07%的国内AI头部公司员工有跳槽意向,求职状态为“正在看机会”,这一比例远高于互联网行业的14.65%。与此同时,企业端的“抢人战”也在加速。已有超过1000家AI公司在脉脉平台发布岗位信息,包括华为、小红书、DeepSeek等。
这种人才供需两旺的局面,折射出AI行业独特的人才生态。一方面,高流动率反映出AI人才的市场溢价能力持续提升。另外,企业也在积极调整用人标准,从单一的技术能力评估转向更看重学习潜力和跨界思维。这种双向调整正在重塑AI行业的人才价值体系。
蜜度研发副总裁、智能校对事业部总经理张晓娟的职业生涯颇有戏剧性,从英语专业毕业生到成为一家AI公司的研发负责人,她的经历打破了人们对科技行业人才背景的固有认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她颇为感慨,“以我招聘产品技术人员为例,技术热情比专业背景更重要。首先需要求职者对前沿大模型或技术感兴趣,同时也会关注求职者对该行业的认知度、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及使用程度。目前,我们团队成员的专业横跨中文、计算机、数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并不完全是理工科专业,这种多元背景恰恰成为创新优势。”
张晓娟特别指出跨学科人才的独特价值,她认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凭借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可以尝试去做产品经理。她强调选才更看重市场敏锐度与学习能力:“专业从不是限制,关键是要能把握行业脉搏。如果既不了解市场,又缺乏快速学习能力,那就很难符合岗位需求。”
谈及AI团队建设时,她表示:“AI技术落地需要复合型人才支撑。法律、金融、语言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对解决实际应用难题同样关键,并不是文科生就进不了AI行业。”
从“招人”到“留人”
从招聘规模来看,大厂的确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不过,在企业性质选择上,仍然有不少毕业生会选择进入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
前程无忧51job发布的《2025应届生调研报告》显示,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以合计73.3%的意向率成为首选。这也折射出毕业生的求稳心态持续增强。
为了应对这一人才市场趋势,企业也正通过生态化建设,以应对人才适配挑战。据了解,37.6%的企业主动调高应届生起薪,近八成开设专项技能培训,从薪资激励与能力提升双向破局。就业市场正经历从短期用工向长期共赢的深刻转型。
例如,近几年阿里巴巴一直在加大对AI领域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其持续深化“阿里星”顶尖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全球课题招募机制,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多模态AI、基础模型、大模型应用等实践场景和成长资源。截至目前,阿里星项目已吸引超过200位顶尖青年技术人才,累计产出3000余项科研成果。
美团方面则为校招生构建了“导师制+岗位轮换+跨城流动”的系统培养体系,美团招聘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校招生在美团多样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下快速成长。美团提供的数据显示,技术、产品及商业分析序列中,超过70%的应届生在入职第一年实现晋升,有的两年左右即成长为团队骨干。
AI时代的职业发展正在打破传统边界。近期频繁出现的“文科生拿到大厂offer”的案例,以及高校纷纷增设技术性人才培育课程,都昭示着一个新趋势:AI已超越技术工具的范畴,正演变为重塑青年职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在这个转型时代,AI不仅为跨专业人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更在重构整个社会的职业发展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姚卯青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中国在泛AI领域已具备相当规模的人才储备,而机器人行业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更需要软硬件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他特别强调产教融合的紧迫性:“当前全球高校教育普遍面临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困境。如何打破象牙塔与产业界的壁垒,让学生真正接触前沿产业需求,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智元机器人也在进行布局。今年,智元机器人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开设了全国第一个具身机器人理论到实践的课程。
姚卯青具体阐述了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我们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从理论教学延伸到真机实操,完整覆盖仿真环境搭建、系统测试到真机部署的全流程。通过这种训练,学生能够完成真实物理机器人的基础操作。”他强调,学生在校期间学完这样一个课程,能有效缩短毕业生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大幅提升就业适配度。
对毕业生而言,抢占AI就业先机正在成为新的职业路径;而对企业而言,提前卡位AI人才争夺战,则是为未来核心竞争力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