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地铁时,刷;躺被窝里,刷;蹲厕所时,刷……这一个多月来,成都男孩陈俊儒沉迷于微信朋友圈里的“魔性小游戏”,各种倒水瓶、折螺丝、打僵尸游戏轮流着来。
最开始,陈俊儒对这类小游戏是看不上的,“以前我还要玩Switch和王者荣耀,结果现在每天都沉迷小游戏了。”陈俊儒说,这种小游戏在任何场景都能拿起手机刷一刷,简直“戒不掉”。

部分魔性小游戏截图
“差一点就过关”令玩家上瘾
“别笑,笑你也过不了第二关。”在微信朋友圈中,总能刷到这类小游戏的广告。
金融投资报记者点进“倒水瓶”“整理师”等小游戏,发现这类游戏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第一关是新手教学关卡,毫无难度,之后则难度增加。不过,这类游戏难度往往设置得当,即使游戏失败,用户也容易产生“差一点就能过关”的感觉。
“看到差一点就能过关,心里肯定想着避免失误再试一次嘛。”陈俊儒告诉记者,看到这类游戏一局大约四五分钟,往往会再开一把尝试,随后是第二把、第三把……“上下班坐地铁时,经常玩游戏,玩着玩着就坐过站了。”
这类小游戏是怎样火起来的?
实际上,自从2017年年底,微信推出小程序游戏跳一跳后,羊了个羊、抓大鹅等这种不用下载、点开即玩的小游戏,都曾是现象级的朋友圈顶流。如今流行的折螺丝、倒水瓶等小游戏,也通过在朋友圈发布“别笑,笑你也过不了第二关”这类广告,以“魔性文案+社交裂变”模式席卷朋友圈。
像陈俊儒这样沉迷于小游戏的用户还不少。
据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微信小游戏月活用户已突破5亿,已有超过65款游戏达到百万以上日活用户,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具黏性的轻量娱乐平台之一。当前,用户平均每月游玩6款小游戏,日均线上时长同比增长10%,其中超过八成的用户通过微信下拉、搜索、分享等原生场景主动进入,用户参与度显著增强。
看广告“复活”撑起商家钱包
要是游戏一直卡关怎么办?这类小游戏还提供了看广告免费“复活”、看广告赢道具等选项。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这类小游戏中的广告时长多为30秒,要么是贷款广告,要么是引流到其他的小游戏。不少小游戏里的关卡,在有相关道具的情况下更容易通关,这些道具可通过充值购买或是看广告获得。
这类小游戏咋赚钱?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的多位玩家表示,这类小游戏虽然很“上头”,但确实不愿意往里面充钱“氪金”,一位玩家就称:“这类游戏总是‘差一点过关’,我还往里面充钱,岂不是‘认栽’了?”
玩家更倾向于看广告“复活”“赢道具”等行为。尽管不用玩家掏钱,这却是小游戏商业化增长的重要途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5月,微信小游戏通过广告变现的收入占比超过30%,而内购付费以及“内购+广告”混合模式的收入占比,则超过了18%。据微信官方在2025年微信小游戏开发者大会上介绍,目前已有超过300款游戏单季度流水超过千万元。
陈俊儒说,他之前为了免费得到倒水瓶游戏里的“复活”机会,便点开广告等待;而看广告这一行为,又让他接触了更多小游戏。如今,他每天大概要在五六款游戏里看70多条时长30秒的广告。
“注意力碎片化”问题值得警惕
对于小游戏的爆火,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周芮冰表示,目前移动端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而在信息过载与社会压力叠加的影响下,公众越来越倾向于消费具有“短”“碎片化”“及时反馈”等特质的内容,无论是微信上的小程序游戏,还是各种微短剧、五分钟解说电影等,都是内容生产方顺应用户需求,抢占用户注意力的举措。
周芮冰提到,几年前,有一种研究社交游戏的观点认为,年轻人喜欢“王者荣耀”等一局二十分钟的手机游戏,已经是利用“碎片化时间”的表现,“而这类小游戏的爆火,可以说明这几年来,大家的娱乐消费习惯也越来越‘碎’”。
“不少人已经看不进去电影和电视剧,连几分钟一集的微短剧都要倍速播放;二十分钟的游戏也玩不进去,要转战几分钟一局的小游戏。这些现象反映出来的注意力稀缺、注意力‘碎片化’等问题,值得深思,更值得警惕。”周芮冰表达了她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