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腾讯久久公益节(原腾讯99公益日,下称“久久公益节”)迎来了第11个年头。每年腾讯99公益日活动,都会更新玩法和规则,但“配捐”这个让捐赠人兴奋、让公益机构“疯狂”的核心机制却从未改变。
然而,今年久久公益节,腾讯公益宣布取消短期配捐,转而推出涵盖全年、多达二十余项的“综合激励”机制。相比以往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刷屏的捐赠链接,今年久久公益节氛围似乎显得“冷静”了一些。
当腾讯久久公益节配捐机制取消后,不仅抛给公益机构一个灵魂拷问:失去了最大的刺激,捐款还能从哪来?也向公众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培养了11年的互联网捐赠习惯,是建立在“占便宜”的冲动上,还是真正的善意之上?
没了配捐,我们还捐吗?
就此,《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公益人,探讨11年以来公益机构在久久公益节期间的变化与成长。
“对机构影响挺大的”
2015年9月,腾讯公益平台上线腾讯99公益日活动,在活动期间,该平台的公益项目可获得1:1的配捐。即捐赠人捐多少,腾讯公益平台就匹配相同的捐赠金额,共同捐给对应的公益项目。
配捐机制的产生,似乎为公益组织突破传统筹款模式,拥抱互联网筹款加上了“助推器”,越来越多的捐赠人也开始尝试更便捷的捐赠方式——“指尖公益”,轻点手机屏幕就可以做好事,此外,互联网工具让更多公益项目变得透明、可溯源、可监督以及被看见。
但配捐所带来的“副作用”也逐渐凸显。不少公益机构在99公益日活动期间依赖配捐“加杠杆”,背上了不小的劝募“KPI”。为获得更多善款,机构工作人员不得不用尽各种方式抢配捐,大部分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公益人表示,在之前的99公益日活动期间都有“脱层皮”式疲惫感。
随着久久公益节短期配捐机制的取消,活动期间的“降温”效果肉眼可见,机构工作人员疲惫感有所缓解,筹款动力似乎也减少了。不少公益人表示,短期配捐的取消对机构筹款影响较大。
“取消配捐就像突然撤掉一把‘加速器’,对筹款影响是实打实的,尤其对那些习惯靠节日爆发的机构。以前配捐就像给爱心‘加杠杆’,随着大额捐赠减少,部分依赖配捐杠杆撬动的企业联合捐、社群组队捐动力显著减弱。面对社会公众的小额捐赠降温,缺乏即时激励,有些小伙伴的动员群都安静不少。”广东省麦田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郑颖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
参与久久公益节十一年的小同坦言,今年久久公益节整体的公益氛围营造不是很好,大家整体上感到疲惫,无法用更复杂的方式来链接捐赠、鼓励参与;此外,腾讯的规则和措施相对而言不够及时,在“久久”的关键节点上线新产品,再进行大规模推广,会存在适应和接受的问题。“今年久久公益节,普通捐赠人会觉得没了配捐少了许多动力,包括一些同行公益机构明显感觉今年筹款动力不足。近几年我们更重视对月捐产品的推广和已有捐赠人的维护,目前还在摸索更多筹款方式中。”小同说道。
从事公益领域十一年的木子认为,取消短期配捐对机构的影响不大,但捐赠人反馈略感失望。“腾讯公益平台早已释放淡化配捐的概念,所以机构较早开始丰富其他筹款方式。长期捐赠人反馈还是略感失望,少了点参与乐趣。”木子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其实每年99公益日活动我们都很辛苦,每次都是直到最后一刻才达成筹款目标,在这之前伙伴们都愁得睡不着,我们一直很希望‘99自由’。意思是我们不再依赖99公益日活动,也有足够的善款。另外,如果没有配捐,捐赠人和机构为什么要在这个平台和这个时候做公益呢?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更合适的时机呢?”从事公益6年的小花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取消短期配捐后,对捐赠人的动员能力有所下降。
小花坦言,今年机构并未参与久久公益节,线上筹款转移到了其他平台,但筹款难度和项目曝光量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平台没有任何流量,只能靠自己推流。公益项目的曝光和捐赠人体验,在腾讯公益平台会更好一些。”小花说道。
倒逼机构走出筹款“舒适圈”
回望过去十年的久久公益节的配捐机制,平台不断更新的规则和玩法,似乎在逐渐淡化配捐在筹款中的占比,希望培养机构的可持续筹款能力并做好筹款转型。
然而,取消短期配捐犹如撤走了筹款“助推器”,对公益机构的筹款策略与公众动员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面对变化,不同类型的公益机构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存姿态,另一方面,这也倒逼公益机构走出“舒适区”,交出截然不同的答卷。
一名从事西部地区公益事业15年的公益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自己所在机构从去年开始尝试月捐并探索多元的善款来源,取消短期配捐机制对机构的影响并不大,机构今年也参加了久久公益节。“数字化公益是一种趋势,机构的项目也通过数字化工具在透明度和公信力上得到了提升,机构的专业能力,员工的凝聚力以及筹款能力在参与99公益日活动中得到了提高。”该公益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对于部分“积极转型派”的公益机构而言,配捐机制的取消倒逼机构跳出“讨糖吃”模式,去挖真正的“金矿”。
“其实我们从去年99就意识到,公益会逐步从节日化到常态化,因此已经开始给伙伴们培育平台日常运营的习惯,我们没有放过任何新玩法的尝试,而是从认知层面开始推动大家做转变:把公益‘塞’进生活缝隙里。在配捐取消的背景下,筹款不能只盯着‘钱’。要将企业的资源、志愿者的技能、公众的人脉这些‘非钱资源’转化为公益价值。这本质上是一种更高级、更可持续的‘筹款’,因为它筹的是‘生态价值’。”郑颖对记者说道。
而另一部分公益机构选择抓住捐赠人服务这一核心,以不变应万变。
“今年久久公益节取消短期配捐,对于我们机构而言没特别大变化,我们仍然紧抓与服务对象的联结、与捐赠人的互动,以不变应万变,虽然久久公益节的规则每年都在变化,但这种联结、互动的方向与频次我们是一直在向上的,只是”花样“变得多一些,我们选择服务对象与捐赠人喜好擅长的‘玩法’参与其中。”小同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
也有不少公益人认为,腾讯久久公益节对机构在互联网筹款能力的培养以及筹款方向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机构的数字化能力得以提升。
重庆市渝中区红樱桃义工协会理事长曾鹏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对机构而言,参与腾讯久久公益节让其面向互联网筹款做巨大突破时,学习到了标准“打法”,不仅给机构提供了全年筹款思路,还有利于在其他互联网平台做筹款,因为底层逻辑都差不多,只是规则和玩法稍有差别。“企业捐赠是我们机构的主要筹款方向。但是这两年我们加大了在互联网筹款的比重,今年腾讯久久公益节推出的全行业资助标准,给了我们做互联网筹款很好的参考,也利于我们后续在互联网筹款上的发力。未来机构会把互联网筹款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并加大投入。”曾鹏说道。
除了机构筹款能力的培养和转型,腾讯99公益日的长期传播,也让社会公众对公益的认知能力有一定提升。
“在这个时间段,可能有一些比较积极的捐赠人觉得,我是不是应该为你们做一些什么,怎么你们还没有动静?”小花表示,十多年的久久公益节的传播,让社会公众对公益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很多人其实已经形成了99公益日做好事的习惯,9月是做公益的公益月,但公众对公益的真正理解,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曾鹏说道。
尽管筹款路径不同,一个共识似乎正在形成:公益机构必须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筹款生态,而非过度依赖单一节点。月捐、企业合作、线下场景深耕等类型筹款,正在成为大家共同探索的方向。
让善意更简单、更长久
郑颖认为,腾讯久久公益节玩法更新不是折腾人,而是顺着时代潮汐,给善意搭更宽的桥。“公益最好的样子,是让每个普通人触手可及。”郑颖说道。
谈及参加久久公益节的感受,郑颖表示,公益正从“节日爆发的烟花”变成“365天呼吸的空气”,从“活动”到“操作系统”的质变。“我感觉久久公益节最大的作用是趁着还有节日的效应,来做教育。”郑颖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小同表示,能够明显感觉到确实有一批非公益领域从业者对“9月,一块做好事”“久久公益节”有了一定的认知,另外,久久公益节的重心更加偏向“拉近捐赠人”了,从规则上更在意“捐赠人的动员、捐赠人挂状态、线下小红花码”,比较考验公益项目的扎实度以及捐赠人的联结度。“我们一些捐赠人,也会主动规划自己的公益支持计划,与我们沟通今年99公益日活动思路,这是基于”规则“下的协作,也是一个相对固定的节点活动持续推进带来的影响。”小同说道。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秘书处外联部主任李莹认为,今年的久久公益节的规则变得更细水长流,让更多人可以在身边发现和参与公益,也让更多人通过公益了解到听障这个群体,从受助人需求出发回归公益的初心;然而,传播和透明度的要求更为严苛,机构需要联动更多伙伴,不断创新参与形式,以吸引公众的目光。“特别感谢腾讯公益这个平台,让像我这样的聋人能够参与公益,也让我们的‘声音’和善意被更多人看见。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相信‘小捐款也有大能量’,将一起‘一块做好事’的温暖延续下去,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这份善意。”李莹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99公益日十一年的演变,其意义远超玩法本身。今年取消短期配捐机制,似乎释放了一个关键信号:互联网公益从追求“流量红利”迈向培育“信任红利”。尽管许多公益从业者由衷认可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如倒逼机构提升互联网筹款能力、推动行业探索可持续模式,但大家也以更为审慎的目光,理性剖析着这一变革背后的阵痛。
郑颖强调,构建“信任红利”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平台和机构共同努力。“‘信任’是一种更高级但也更缓慢的反馈,但这类反馈的覆盖范围、及时性和触达效率,目前恐怕还难以完全匹配以往配捐那种‘即时兑现’的强烈刺激。我们现在出的工具,都没有一个能弥补这种‘即时反馈’的缺失;另外,取消配捐对机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机构需要具备从内容生产到传播、再到筹款转化能力。但现实中,不少中小机构可能缺乏相应的资源和能力,难以快速适应这种变化,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新的规则下参与积极性受挫,或者难以有效传递项目价值。”郑颖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谈及对中小型公益机构的支持,小同认为,腾讯公益平台对久久公益节的战略性调整,符合公益慈善行业长期发展的需要,“让做公益做好事成为一种习惯”这一理念小同表示认可。
“但是目前来看,腾讯公益平台想要借此更好地实现支持中小型公益组织发展,我们认为要画一个问号,目前看得到的是,腾讯公益平台将更多的资源倾向在各地的慈善总会、红十字会,这背后或许有很多原因,但无疑更加剧了公益资源的分配不均,对公益生态的破坏依然存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真正支持民间组织,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小同说道。
(注:文中小同、木子、小花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