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李立上海报道
9月24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经营报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5)》新书发布暨青少年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腾讯未成年人保护营地教育负责人马滢分享了对其当前网络保护工作的深度思考与实践经验。
马滢指出,基于上万案例的研究表明,单纯的管控与限制犹如“筑高墙”,极易引发亲子对抗,真正有效的保护在于构建“护城河”——即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可自由探索的空间,并以技术、服务、公益的模式赋能家庭。
马滢在发言中深刻反思了传统防沉迷模式的局限性。她认为,核心问题不应是“能不能玩”,而是“玩什么、跟谁玩、玩多久”。
“如果我们不是筑高墙,我们想要的可能是护城河这样的方式。我给你一个安全的可以去探索的空间,给到一个你可以去自由创作的环境,我觉得比高墙更重要。”马滢引用了学生的发言,对“装饰笔记本”成为孩子“唯一娱乐”的现象表示心疼,强调满足青少年对快乐和陪伴的正当需求至关重要。
另外,这一理念已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全国妇联家儿部这些单位指导下,腾讯联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上线幸福家家庭教育服务园地,推出首款公益“家庭教育AI大模型”。模型是在园地里。
首先是AI即时响应:基于大量实际服务经验,模型可处理家长的基础教育困惑,模型可以根据家长们的问题,给到家庭定制化的教育方案。
其次志愿者深度支持:连接了31万名线上志愿者及其线下队伍,为家长提供更深度的解答。
最后又加入了人工教育专家的团队,针对复杂问题,引入人工教育专家进行最终把关。
马滢特别提到“服务温度”的重要性,她分享了一位家长的反馈:“如果是半夜十一点半有烦恼,AI能给我很好的支持,我感觉它会在陪伴我。但它取代不了的是人对他提供的服务温度。”截至目前,该模型已为11万家长提供解答,推送的内容覆盖约430万家庭,获得了广泛好评。
面对城乡、代际间的“AI素养鸿沟”,马滢指出科普工作任重道远。据其介绍,腾讯已在线下进入293个社区和106所学校开展AI通识教育,并发起“家庭守护者计划”,鼓励孩子们成为“小小未保传播官”。马滢强调,最终的守护防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提升全民网络素养,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真正健康、充盈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