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支持、融资成本优势及人民币国际化加速的三重驱动下,离岸人民币点心债市场正经历深刻结构性变革,而上海自贸离岸债(以下简称“自贸债”)的政策加码与规模扩容,更成为这一变革中的重要协同力量,共同推动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迈向新阶段。
从点心债市场的表现来看,2025年发行热度与规模均创亮眼成绩。
财联社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29日,年初至今点心债累计发行971只,总规模达8696.46亿元,存量规模达到1.75万亿元,其中9月单月发行延续“量价齐升”态势,104只债券合计募资1353.75亿元。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非城投、非金融板块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在9月掀起发债潮,85只债券募资1226.43亿元,占当月总量的90.60%。如,腾讯控股时隔四年重启发行,落地90亿元多期限票据,涵盖5年、10年及30年期品种,其中30年期品种利率3.10%,创年内互联网企业点心债最长期限纪录,而百度集团紧随其后,9月发行44亿元离岸人民币优先票据,年内累计募资已达144亿元。
点心债市场的活跃,离不开政策端的持续赋能与市场基础的完善。一方面,境内城投债监管趋严推动融资需求外溢,倒逼企业转向离岸市场;另一方面,香港市场通过基础设施升级激活流动性,绿色债券不仅持续扩容,还被纳入金管局流动性支持工具范畴,可用于回购、保证金交易,进一步提升二级市场活跃度。
渣打大中华及北亚区债务承销部主管张硕伦指出,受益于融资成本优势与市场认受性提升,点心债未来有望成为长债发行主力,而中央结算系统(CMU)数据显示,当前未偿人民币债券中7年期以上品种仅占8%,境内寿险行业32.6万亿元管理资产亟需长期配置标的,这为点心债长端市场提供了可观的增量空间。
与此同时,自贸债的发展则为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注入了新的协同动能。
今日,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自贸离岸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明确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自愿的前提下,鼓励注册在浦东新区的银行和证券公司(含分支机构)承销自贸债。此前,2025陆家嘴论坛已推出自贸债机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及“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从市场规模看,据DM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存续自贸债共168只,规模超178亿美元,其中城投板块是绝对主力,142只债券存续规模达133亿美元,金融行业紧随其后。
更为关键的是,自贸债的建设与点心债形成互补,具有四重核心意义。《债券》2025年9月刊发布中债评论文章,作者钟言总结表示,作为“在岸的离岸债券”,自贸债既为中资企业“出海”提供渠道,也为全球资本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搭建桥梁,与点心债共同拓宽离岸融资路径;二是缓冲外汇市场波动风险,两者均以人民币计价,可对冲汇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且自贸债资金境外流动既遵守境内资本管理要求,又能隔离跨境资本波动风险;三是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生态建设,与香港点心债市场形成呼应,推动人民币离岸资产在沪集聚;四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债与点心债互融互促,丰富人民币资产池,共同提升人民币投融资货币功能。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两大市场的协同发展将进一步深化。从点心债来看,尽管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后,其成本优势或边际递减,但据机构测算,若未来三年增速降至过去三年的一半(年增长率约16%),2026年未偿规模仍有望达1.5-1.6万亿元,此外随着债券通南向通全面激活、香港代币化债券试点推进,点心债长债占比或提升至20%以上。而自贸债则将通过完善配套服务机制(如区块链技术应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资金管理)、丰富债券品种与投资者类型(吸引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深化担保品跨境应用等举措持续扩容。
有机构人士指出,在点心债的规模突破与自贸债的协同赋能下,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正从单一品种驱动转向“多点支撑”格局,未来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载体,为跨境投融资提供更高效、多元的服务。